他翻阅新版注解,只觉得这个版本的注解太过于凶险,会将长陵赵氏架设成天下臣工的对立面。
可现在的长陵赵氏就剩下他与侄儿赵戬,而让长陵赵氏灭族的就是‘臣工’。
到了现在的岁数,家族又几近覆灭,赵岐已经不想回忆、去纠缠党锢、党人之间的是非对错。
原本还是可以纠缠、探讨的,也觉得赵氏宗亲死的很有意义。
可随着天下大乱,二袁相争,刘表的坐观天下成败,以及其他党人领袖、名士的拙劣表现,让赵岐已经不愿去面对这个问题。
反正,他只是想让臣工这个群体很不好受,那就足够了。
已经无法向当年的仇敌复仇,能做的就是给与仇敌类似的群体挖坑,给未来的君主制造打压、折腾臣工的理论支持。
赵岐耐心细细研读,不时捉笔在文字空隙处做标记,这些都是他认为值得推敲的地方。
个人目的已经明确,他自然要在《孟子的基础之上,通过注解的方式进行串连、攀附,将君民利益一体的理念牢牢立住,并灌输给未来的研读者。
所以一些地方不能太过于生硬,要层层渐进。
“叔父。”
赵戬声音传来,正专注研究文字转折的赵岐没能听清,他甚至没有听到赵戬的脚步声。
片刻后,赵戬又开口询问:“叔父?”
这时候赵岐正要端茶,闻声扭头看门外,隔着屏风与门帘子他什么都看不见,轻咳两声:“进来。”
赵戬拍了拍身上的积雪,这才进入外厅,随即脱靴,穿上皮革木板拖鞋,脚步清脆绕过屏风来到内厅:“叔父,京兆尹遣使求见。”
“不见。”
赵岐也不看赵戬递出的拜帖:“他现在是急了,他自陷窘迫,与我家何关?”
说着赵岐还指了指连通火墙夹壁的铁炉,赵戬只好上前将拜帖丢入铁炉内,还不忘夹了几块煤炭。
只要赵岐还是与贾诩并列的军师,那裴茂就不能采取暴力手段威胁或迫使赵岐屈服。
就是抓住赵岐,拿到赵岐的军师官印也没有实际作用。
贾诩这个军师的旧部多在左冯翊一带任职,抓了贾诩,还能刷脸调动左冯翊各县的力量。
可你抓了赵岐,几乎不可能调动额外的军事力量。
唯一的作用就是借助赵岐的清望,推赵岐为首,使更多的旧官吏出身的县令长们保持中立,观望成败。
京兆尹被赵基清洗的相对干净一些,裴茂在正式举兵前,无法以非法手段调动军队……何况他能染指的也就郡兵、县兵,偏偏没有朝廷相应的诏书,裴茂连郡兵、县兵都无法调动。
调兵文书不可能单独只给裴茂,还会配套发给需要配合的郡尉与县令长、县尉。
就调兵程序而言,赵基抓的很紧,非常的严密。
野战驻军更不是裴茂能染指的,裴茂自己发动是不会有任何机会的。
对于这种自寻死路,拿自己以及亲族性命换取族望的行为,赵岐只觉得傻,不想搭理裴茂。
可他也理解裴茂,裴茂不见得多么反对、憎恨赵基。
实在是裴氏家族不能这么做,必须要流一点血,算是对旧朝、新朝的交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