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4章 长远目标(1 / 2)中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4章 长远目标

京兆,长陵郊外,赵氏庄园。

说是庄园,也早已荒废。

附近的亭里也都人烟稀薄,因三辅恢复太平,流落汉中、南阳的三辅灾民、流民连续返乡。

返乡后的民众,则丢失了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除非你能想办法证明土地、宅地是你的,只要能从县衙残存文档里找到你的纳税记录,根据纳税数额反推,就能证明你应该合法拥有的田产与宅地。

因此大量返乡的三辅百姓,反而沦为了无地的流民,连户籍都暂时编为了流籍或佃籍。

武关都尉或其他关津塞障守尉只准流民返乡进入三辅,不准外逃。

就目前来说,今年三辅人口回流了三万余户,其中绝大多数都失去了祖传的土地。

纳税者本来就是少数,三辅人口历经摧折,正常纳税的老实人很难躲过;再加上郡县档案的大规模损毁,所以这样的老实人也很难证明自己过去有相关的纳税证据。

三辅太大了,三万余户的人口回流分散到各县各乡后,实际也不会有多少人。

长陵赵氏被杀的就剩赵岐、赵戬两叔侄,以赵岐的高龄,自然无法承担开枝散叶、再续血脉的重任。

赵戬倒是纳妾数人,可流亡逃难生活给他带来严重的心理、生理创伤。

否则这些年在外交际往来过程中,早就会有一儿半女。

因此昔年偌大的京兆赵氏,此刻只有赵岐、赵戬这对叔侄,赵戬的三名妾室,说是妾室,更像是照顾他们叔侄衣食起居的高级婢女。

此外还有十户拨给赵岐的官奴,只要赵岐还是赵基的军师,那俸禄、各种待遇就不会缩减。

就凭赵岐的官位,按例拨发来的柴炭、煤块,使得赵氏以及官奴都能充分取暖,不至于在冬季里冻伤或冻死。

室内温暖,赵岐气色红润,精神很好。

他翻阅自己所注的《孟子,虽然已经将注解版本编纂后送到了赵彦那里,并准许在龙城、安邑两处大学内刻碑拓印、抄录。

可做学问、注解六经这种事情,哪能一版钉死?

尤其是随着赵基事业越发高不可攀、难以抵挡,赵岐也开始对老版本注解做细微的调整。

有时候调整一个字,那释义就会发生改变。

做好《孟子的注解,足够长陵赵氏屹立不倒,跟着赵基的稷山赵氏尽享新朝的富贵。

说富贵就有些庸俗了,只要长陵赵氏的《孟子注解理论够硬,就能充当稷山赵氏的左膀右臂,一起教化万民。

其实钻研《孟子一辈子的赵岐,到了如今的年龄,再加上如同灭族的经历,他反而很是认同赵基的执政理念。

不能把权贵当人。

他也摸到了赵基执政的底层核心思想,那就是君民一体,中间的只是臣工而已。

臣工者,视群臣为工具也。

合适能用的就用,不能用的就抛弃、毁掉。

不能让工具主导一切,得让工具之间生出对比,择优而用,劣者毁弃。

基于这个认知,赵岐着手修改出了的新的《孟子赵氏注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