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2章 橙色革命(1 / 2)加利西亚的鳐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92章 橙色革命

时光飞转,1478年的春季悄然降临。

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这是一个喜庆的季节,极速发展的大城市将巨量的商品生产出来,农业技术的提升,新式作物的引进和新村运动的开展则让广大乡村迎来农业繁荣,东罗马帝国将发展带来的绝大多数代价转嫁给了其他国家,帝国的头顶似乎万里无云。

但是,对于地中海世界仅剩的伊斯兰国家来说,这又是一个晦暗阴郁的季节,就在不久前,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君主,白羊王乌宗哈桑溘然长逝,这位一度被视为伊斯兰救星的君主终究没能将伊斯兰教在地中海世界的颓势扭转过来,格拉纳达已经毁灭,摩洛哥苟延残喘,以迦太基城为中心的北非中部正在以极快的速度重新基督化,浓郁的恐慌和不安弥漫在每个地中海穆斯林的心头。

当然,乌宗哈桑依旧进行了不少努力,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大量穆斯林工匠和穆斯林学者逃往东方,大不里士,迪亚巴克尔,科尼亚和安卡拉均迎来了发展与繁荣,埃及和叙利亚的马穆鲁克人更是在他的支持下成功颠覆了软弱的旧政府,建立了马穆鲁克军政府,新任的马穆鲁克苏丹正在以最暴力的手段重整国力。

乌宗哈桑死了,白羊王朝的盛世也随之崩塌,背水破黑羊的荣耀,一战定波斯的传奇,全都随着这位天选君主的离去而消逝在了1478年的春天里,他的儿子哈利勒凭借年龄和血统的优势暂时坐上了大不里士的宝座,但其余的王子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磨刀霍霍,整顿兵马,一场内战即将来临。

与此同时,东罗马帝国与包括奥斯曼苏丹国,卡拉曼贝伊国,拉马赞贝伊国在内的安纳托利亚残余突厥国家的停战协约也在今年正式到期了,几位突厥君主几乎同时向君士坦丁堡派来了使节,要求续签条约,甚至请求朝贡,但全都遭到了坚定拒绝,甚至连皇帝的面都未能见到。

1478年4月,君士坦丁堡城外的马尔特佩山下,在上千名工兵和上万名奴工三个月的昼夜赶工下,紫色阅兵场修建完成,阅兵场的两边种植着大量的紫草和薰衣草,每逢季,这里将成为皇家紫的海洋。

三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帝国各地的军队一波接一波地来到这里,在紫色阅兵场接受皇帝的检阅后开赴安纳托利亚,东罗马帝国在安纳托利亚上的军事力量急剧膨胀,截止到1478年4月,7个近卫军团和10个紫卫军团已经抵达安纳托利亚的西部和北部,征召兵的数目则更多,总数接近十万。

至此,东罗马帝国光复安纳托利亚的雄心展露无遗,残存的突厥国家紧急会谈,忙着签署协约,共抗强敌。

他们十分清楚,处于内乱之中的白羊王朝无法给他们提供什么实质性的支援,刚刚统一起来的马穆鲁克王朝更是国势微弱,西地中海上仅存的马林王朝也正在和葡萄牙人反复拉扯,他们的命运,终究只能靠自己来拯救。

但是,他们也十分清楚,东罗马帝国早就不复当初了,除了人口不足外,几乎没有任何弱点,无论是经济水平,军事技术,军事体制还是文化向心力均已位居地中海前列,是当之无愧的“列强”。

无论如何,一场风暴正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上空迅速成型,几百万人都将主动或被动地席卷进去,生存还是死亡,寄托于他们自己的选择与努力。

黑海北岸的南俄草原上,春日的阳光融化了白雪,各条大河陆续解冻,带着粼粼的波光涌入大海。

克里米亚汗国灭亡后,原克里米亚旧地分别被克里米亚总督区,亚速总督区和哥萨克王国占据,克里米亚总督区由加夫拉斯家族掌控,管理克里米亚半岛的农耕地区,亚速总督区属于皇室姻亲加提卢西奥家族,主要管理卡法城以及周边城市,深度参与黑海贸易,哥萨克王国则建立在大草原上,从第聂伯河直到库班。

第聂伯河是欧洲第四长河,东欧第二长河,发源于瓦尔代丘陵的南麓,是西南罗斯的母亲河,联通了包括斯摩棱斯克,切尔尼戈夫,日托米尔,戈梅利,基辅在内的众多罗斯大城市,河道宽阔,水流平缓,可通航里程极长,航运价值很高,自古以来便是商业繁忙之河。

基辅罗斯时期,这条河流将零散的罗斯诸公国连接起来,小麦,皮毛,松香,蜂蜜,琥珀……大量的商品经过这条河流涌入黑海,进入君士坦丁堡和更加遥远的地中海,由于琥珀是线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贸易品,这条依靠维斯瓦河与第聂伯河,将波罗的海与黑海连接起来的贸易线路又被称为“琥珀之路”,与丝绸之路类似,同样以黑海岸边的君士坦丁堡作为最终目的地。

15世纪末期,曾经十分繁华的琥珀之路早已不复往昔,复兴之后的东罗马帝国历来秉持重商主义,对外来商品征收高额赋税,对商品出口则给予减税特权,试图形成一个包括核心区,边疆区,自治区,殖民地和友好盟国在内的“东罗马市场”,大搞贸易壁垒和商业单边主义。

当然,在对外口径上,东罗马帝国可是“自由贸易”的一贯支持者,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封锁。

在此背景下,东罗马帝国所急需的商品一般都会寻求市场内部的“平行替代”,哪怕有对外订单也必须交给友好势力,绝不让那些敌对国家挣到一分钱。

由于东罗马帝国与波兰立陶宛的关系一向恶劣,双方贸易往来逐年减少,东罗马帝国所需求的琥珀,皮毛,木材,蜂蜜和谷物要么来自于莫斯科大公国,要么来自于保加利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保加利亚已经逐渐成为了东罗马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最重要的农牧业基地。

但是,即使琥珀之路不再繁华,第聂伯河的航运价值却一如既往。

第聂伯河西岸,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上,一支两百余人的队伍正往东南方前行,从装束上看,他们显然都是信奉东正教的罗斯人。

积雪正在融化,泥泞覆盖平原,他们的行动速度非常缓慢,褴褛的衣衫挡不住依旧寒冷的北风,浸满泥水的皮靴将刺骨的寒冷传入每个人的身体,仅有的几匹骡子上要么背负着简陋的物资,要么承载着儿童和伤员。

队伍正中央,同样衣衫褴褛的教士背着一名男童,他的外貌就与罗斯人有很大不同,肮脏的黑发盘曲打结,浓黑的眉毛下是充满希望的黑眼睛。

这是一位年轻人,虽然也与队伍中的其他人一样饥肠辘辘,寒冷交加,但他的身体素质明显高出其他人一大截,挺拔的脊背,匀称的身材,健壮的肌肉……显然,他从小到大是根本没有挨过饿的。

“神父先生,我们还要走多久?”

他背上的孩子虚弱地问着,小脸冻得通红,眼睛半睁半闭,正在遭受重感冒的折磨。

“马上就要到了,等过了河,面包,牛奶和热水都会有的,医生也会有的。”

年轻教士安慰着,用罗斯语说道。

“我们都能享受到自由而安定的生活,相信我,一定会的。”

孩子点点头,闭上眼,不一会儿便沉沉睡去。

孩子的父亲走在教士身边,一边看着前路,一边担忧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谢尔盖,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

年轻教士开口问道。

“马上就要到了,不要再走散。”

“两百零三人,没有再走散,大家都聚拢在您的身边,尊敬的特拉贝尔西神父。”

谢尔盖恭敬地说道。

“不久前,我还以为南方人都怕冷,没想到您竟然抗住了这里的冷风,状态比我还要好。”

“呵呵,我才二十二岁,比你们大部分人都年轻。”

特拉贝尔西笑了笑。

“相信我,如果你们的孩子也和我一样长大,他们也会成长为健康强壮的好男儿。”

谢尔盖坚定地点点头,对特拉贝尔西的话深信不疑。

这些天,他们从原来的村庄一路逃往这里,有时候会为了躲避追兵而昼伏夜出,甚至不敢举起火把,特拉贝尔西在夜晚的视力远比其余罗斯人好,指路导航几乎全靠他了。

谢尔盖不懂科学,但他也清楚,在他的故土,只有尊贵的贵族老爷们才能在晚上看清东西,相当多的底层人民由于吃不到足够的辅食,都患有轻重不等的夜盲症。

孩子熟睡的呼吸声从背后传来,肚子里的咕咕声也同时响起,特拉贝尔西喘口气,放缓了脚步,抬头望向躲在云雾后的太阳,眯起眼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