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曹变蛟也不遑多让,相比自己这个叔叔曹变蛟不仅打仗更猛,还足智多谋,是大明将领中的佼佼者。现在叔侄两人为了这件事争吵,吴襄也觉得是哭笑不得,而且他觉得这种战术推演其实曹变蛟的运用更为合理,但曹文诏说的也没错,原本讨论的是一地的战术攻防,眼下却成为了整个辽东的大战,等于把之前祖大寿在锦州的保卫战重复了,这还讨论个屁啊!
吴襄和曹家叔侄太熟悉了,尤其知道曹文诏的臭脾气,如果他说倾向于曹变蛟的话,曹文诏弄不好就得发飙。虽然吴襄可不怕他,可这家伙发起飙来很是头痛,总不能拉下脸来直接训斥吧?大家都是辽军出来的老兄弟,这份情面还是要讲的。
目光朝着左良玉和黄得功看去,吴襄心里暗骂了一句,怪不得这两个家伙一言不发在一旁偷偷看热闹呢,早知这样自己进来干嘛?
正当吴襄心里琢磨应该怎么说的时候,外面又传来了脚步声,回头一看,原本以为是贺人龙来了,没想当看见来人时候吴襄眼睛一亮,因为来的人不是别人,居然是张献忠。
没错,就是张献忠。
张献忠投降大明后朱慎锥给了他一个爵位,并在锦衣卫给他弄了个虚职挂着。在京师这两年张献忠表现的很是乖巧,他很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更知道自己能有现在的待遇已算得上侥幸了,如果他再有什么异心,或者私下搞小动作的话,那么他的下场是异常凄惨的。
而且随着李自成、罗汝才等人的先后覆灭,大明天下已经平定了下来,流寇之患不再存在,他张献忠就算再想造反也没了群众基础,而且现在的他手上要人没人,要兵没兵,一个空头爵爷再加一个虚衔,还能做什么呢?
所以张献忠这一直过的老老实实,甚至可以说有些小心翼翼,但他怎么都没想到,就在不久前朝廷重新设置了军中军职军衔,原本以为和自己无关的张献忠居然被授于了定国将军(少将)军衔,同时皇帝还把他派到了刚刚成立的总参议府担任了参议之职,这让张献忠又惊又喜。
惊的是张献忠不知皇帝这么做的真正用意,喜的是他怎么都想不到会给自己镇国将军衔并担任总参议府参议。为此张献忠特意上折给皇帝表示感谢,并表了一大堆忠心的话,还试探着询问自己去了总参议府应该怎么做。
朱慎锥的回答很是简单,他告诉张献忠不必惊惶,给他这个军衔是考虑到张献忠原本在锦衣卫的职务,但现在张献忠已不适合再在锦衣卫任职,所以在授衔的时候特意作为弥补。
此外,张献忠虽是流寇出身,可打仗也是一把好手。而且张献忠的实战经验很是丰富,相比明军将领许多想法往往天马行空。总参议府需要张献忠这样在军事方面有所经验的人,让他去担任参议也是发挥他的特长,只要张献忠有能力,又肯做事,哪怕他是流寇出身能用朝廷也不会刻意打压,就和高杰一样,高杰不也是流寇么?同样也封爵,而且还在直接领兵呢,就连军衔也比张献忠高不少呢。
就这样张献忠来到了总参议府任职,他的到来让许多人很是惊讶,尤其是左良玉、曹文诏叔侄他们对张献忠的态度有些排斥,毕竟当初他们在战场上是对手,一个是官军一个是流寇,双方打生打死,各自手中都沾了不少对方人的鲜血,现在反而成为同僚了,这心里实在有些不得劲。
可张献忠对此毫不在意,张献忠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要不然当初也不会主动投降了,更不可能活到现在。他明白皇帝让他来这里的真正用意,所以他一直努力交好诸人,每次见到对方不仅低调赔笑,甚至还有些讨好,这副姿态让左良玉等人就算不待见张献忠,可也不好对他太过,只能任其如此,就算看在伸手不打笑脸人的份上不给他穿小鞋,心中还是不待见他的。
“诸位将军来的早呀,可用了饭没?兄弟这正好昨日有人送来些锅盔,还有些好肉和好酒,就着吃这滋味好的很呢,诸位要不一起用些?”张献忠未言先笑,乐呵呵地抬手示意了手中提着的一个篮子,对在场的人说道。
看他这幅模样哪里还有半点将军的样子?分明就和一个投机小人一般,黄得功冷哼一声有些不屑,左良玉是哭笑不得,至于曹家叔侄根本就不理会他,就当他不存在一般。
吴襄却是心中微微一动,这张献忠来的正好,自己不便分辨曹家叔侄的战事演练,张献忠不正好是合适人选么?当即吴襄热情招呼着张献忠进来,随后就拉着他来到桌边,指着桌上还没干透的地形把情况对张献忠说了说,然后问张献忠如果他是进攻一方,会怎样攻打锦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