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帮以成都为中心,牢牢控制着川中地区的水陆商道,从长江支流的漕运,到连通蜀地与中原的陆路栈道,都有其势力存在。他们与底层民众联系更为紧密,消息灵通,耳目众多。
而在汉人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巴蜀地区,巴盟的存在是一个鲜明而强大的异数。它是一个以利益和生存为共同目标的多民族联盟。其成立的初衷非常明确——联合自保,抗衡强大的汉人势力。
巴盟的核心领导层由四位分别代表羌、瑶、苗、彝四族的首领组成。
羌族首领—“猴王”奉振。
奉振其人,其貌不扬,却极具特色。他身材精瘦矮小,四肢异常矫健,脸庞黝黑,但一双眼睛却精光四射,灵动异常。他习惯穿着便于在山林间攀爬穿梭的紧身短打,腰间常别着一对不显眼的精钢短刺。
“猴王”之称,不仅源于其外貌,更源于其行事风格。奉振机敏狡黠,从不与敌人正面硬拼。他擅长利用羌族对岷江、龙门山等险峻地带的熟悉,开展神出鬼没的山地游击战。在巴盟的决策中,他往往扮演“奇兵”和“暗棋”的角色,提出的计划常常出人意料,剑走偏锋,令人防不胜防。
瑶族首领—“美姬”丝娜。
丝娜是四大首领中最为耀眼的存在。她拥有瑶家女子特有的明媚艳丽。小麦色的肌肤,五官深邃立体,一双大眼睛顾盼生辉,仿佛会说话。喜爱佩戴繁复精美的银饰,衣著色彩斑斓,一颦一笑都充满风情,但在这风情之下,却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美姬”之名,是她的武器,也是她的伪装。丝娜精明务实,深谙利用自身优势。她从不掩饰自己的美貌,反而将其作为与汉人或其他势力周旋的最佳工具。许多人会被她的外表所迷惑,以为她只是一个瓶,却不知她心思缜密,谈判技巧高超。她擅长运用瑶族传承的草药知识,既能救人,也能于无形中伤人。在巴盟中,她常常负责对外交涉和情报收集,利用自己的魅力套取关键信息,是联盟的“外交官”与“情报主管”。
苗族首领—“大老”角罗风。
角罗风是四大首领中最为年长的一位。“大老”之称,代表着资历、威望与实力。他身材高大,虽然年岁已高,但背脊依然挺直如松,给人一种山岳般的稳重感。头发已是白,常穿着深色的苗服,手持一根象征权力的沉重铁杖,杖头雕刻着繁复的图腾。
角罗风沉稳老练,是巴盟的“定海神针”。他行事讲究规矩与传统,言出必行,在联盟内部极具威信,往往在奉振与丝娜的意见相左时,由他来做最终仲裁。他的武功路数大开大合,刚猛无俦,与其性格一脉相承。他代表着巴盟中最为传统和保守的力量,对汉人文化抱有很深的警惕,他的认同,是巴盟与外部势力合作能否稳固的基石。
彝族首领—“风将”川牟寻。
川牟寻正值壮年,身形挺拔匀称,充满爆发力。皮肤因长期野外生活而呈古铜色,脸部线条硬朗。习惯穿着彝族特色的查尔瓦羊毛披风,腰间佩着一柄带有彝族特色的快刀,刀法如其人,迅疾如风。
川牟寻果决勇悍,是巴盟最锋利的“矛”。他缺乏奉振的狡黠与丝娜的圆滑,性格更为直接、火爆。他掌控着巴盟中最精锐的骑兵和山地步兵,负责主要的快速突击与野战任务。当联盟决定采取军事行动时,川牟寻便是冲锋在前的利刃。他对汉人势力的态度也最为强硬,主张以武力捍卫一切,是联盟中的主战派代表。
巴盟的势力范围与汉人势力有着清晰的区隔,他们并非以占领城市为核心,而是牢牢控制着汉人难以有效管辖的山区、林莽、险要的水道以及部族聚居的边镇。
巴盟的根基深植于川西高原及四川盆地周边的高山密林之中。这包括岷山、邛崃山、大凉山、乌蒙山等连绵山脉。在这些地区,他们依靠对地形的绝对熟悉,建立了无数隐秘的村寨、营地和祭祀场所。
巴盟虽不似川帮般全面控制长江干道,但对许多汇入长江的支流,如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部分险峻河段,拥有绝对的影响力。他们可以随时切断这些水道,劫掠往来商船,对依赖水运的商业造成打击。
出入四川盆地的诸多古道上,如南方的五尺道、灵关道等,其安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巴盟的态度。他们卡住了汉地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联系的咽喉。
另外,巴盟控制区内拥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包括珍贵的木材、药材、矿产以及狩猎场。这些资源是他们与汉人进行贸易以换取盐铁等必需品的资本。
在汉人城市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界地带,存在大量汉夷杂居的城镇。在这些地方,巴盟的影响力与独尊堡、川帮以及地方官府相互交织、碰撞。他们能在这里获得外界情报,进行贸易,也能在此地掀起骚乱,制造事端。
巴盟在隋末的四川,扮演着一个兼具稳定性与破坏性的双重角色。
对内部,他们是维护少数民族利益的坚实屏障,其强大的武力使得任何一方包括独尊堡都不敢轻易对他们进行武力清剿。
对外部,他们是最大的变数。能否处理好与巴盟的关系,直接决定了成败。拉拢巴盟,则能获得一个强大的地头蛇盟友;激怒巴盟,则将在四川的群山密林中陷入无止境的游击战泥潭。
……………
晨曦初露,岷江支流畔的羌寨已沉浸在喧嚣与忙碌之中。
这座名为“云上寨”的羌族聚居地,坐落于陡峭的山腰,背倚郁郁葱葱的龙门山脉,面朝蜿蜒如带的江水,层层叠叠的石砌碉房依山而建,宛如镶嵌在翠绿屏风上的灰色宝石。
最高处,正是“猴王”奉振家族世代居住的核心堡垒,一座由巨大青石垒砌、历经风雨侵蚀而更显雄浑的三层碉楼。
今日,这座平日里肃穆的碉楼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气氛。碉楼正门上方,悬挂着巨大的红色“寿”字剪纸,边缘装饰着象征吉祥的羊角纹和云纹。门廊两侧,插着数面绘有羌族守护神“天神木比塔”和白羊图腾的彩旗,在清晨的山风中猎猎作响。
院子中央架起了数口大锅,肥羊正被剥洗干净,投入翻滚的汤水中,浓郁的肉香混合着松枝燃烧的清香,弥漫在整个山寨。
身着盛装的羌民们穿梭往来,男人们头缠青布包头,身穿麻布或毪子长衫,外罩羊皮坎肩,女人们则色彩斑斓,绣满精美纹的围腰和飘带随着她们的走动而摇曳生姿,银饰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孩童们在人群中嬉笑打闹,更添了几分鲜活生气。
寨子中央最大的广场上,早已摆开了数十张长条木桌,桌上铺着羌族特有的五彩织锦。广场四周立着几根雕刻着神秘图腾的木柱,柱顶悬挂着牛头和羊头骨,在晨光中泛着森白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