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9章 战后诸事(1 / 2)网文老大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79章 战后诸事

这十几万人虽然没有了武器,可他们却有着丰富的军旅经验,甚至还有着不小的组织度。一旦掀起什么变故,很大概率会给蜀中带来剧烈的动荡和破坏。刚刚拿下蜀中的刘封可经不起这样的破坏,会严重摧残刘封在蜀中的人望和根基。

在处置这个问题上,对于刘封最为有利的就是将这些人转为屯田兵,然后再抽其骨干,将其中骁勇的壮士与中下级军官抽走。

如此一来,只需要一年半载,这些虎贲就会重新蜕化成羔羊,恢复农夫的身份了。

眼下蜀中虽然刚刚经历兵火,但蜀中三郡中,犍为几乎毫无损失,蜀郡损失虽大,但那也是对于平民而言,反倒是中上层保留的相对完好。

唯有广汉郡,因为赵韪、张鲁二人与蜀中之间的仇恨,使得他们对广汉的破坏是自上而下,除了秦家这种士族名门,就连豪强也是没法幸免于难的。

正是因此,当联军投降之后,广汉郡自然而然的空出了许多的无主之地。

刘封要的就是这一点,经过计算,广汉郡在汉末时有田地十二万余顷。因其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包含部分山地与平原。

平原地区如雒县、新都土地肥沃,又有都江堰水利灌溉,亩产高达三石;与之相比,山地地区如刚氐道、甸氐道开垦难度大,实际耕地比例较低。

结合汉代“中地未垦”的记载,保守估计平原地区可耕地占总面积的六成,即约七万顷左右。

以目前刘封得到的情报,广汉郡中无主之地的比例最少超过了半数,很可能高达六至八成。就以最低限度的流程来计算,也可得田三万余顷。

按照东汉军屯人均二十至三十亩地的下限来计算的话,广汉郡中的无主之地足够安置十五万人之众,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需要安置的人数综合。再加上蜀地、巴郡等地的无主之地,甚至还有余力安置一两万户民屯。

原本如此重要的事情,应该委以更加器重的心腹,可一时之间,荆、益两地竟找不出合适的人来。

诚然,诸葛亮也好,陆逊也罢,其实都有这样的能力,就连身边的徐庶,乃至于顾邵、贺齐,孙权也都能够胜任。

但偏偏他们都不合适。

首先,诸葛亮、陆逊乃是刘封极力栽培的心腹嫡系,是未来要参知国事的重臣,他们如今的地位已经远在屯田校尉之上,这事只能作为加衔,而不能作为主职。

在刘封接下来的通篇计划之中,诸葛亮将会被表奏为益州刺史,直接登上州长的舞台。要不是怕荣宠过度,引来嫉妒毁誉之辈的抵触暗算,就是益州牧这等职位,刘封又有什么舍不得?

这可是诸葛亮啊。

不过犹豫再三,刘封还是只给了益州刺史,而且以诸葛亮的性格,恐怕也会严词推拒益州牧的职位。

陆逊作为此战最大的功臣,自交州出发,远赴数千里,为刘封拿下益州郡,阵斩雍闿,自益州腹地而出,牵制了成都大量的蜀军无法动弹。

随后又在连场大战之中表现出色,战功累累,更有方面帅臣之劳,于情于理,刘封也不能让陆逊留在蜀地,肯定是要带去荆州乃至中原战场的。

因此,陆逊除了加将军衔外,还要独领一军,不可能留在蜀中负责屯田事务。

贺齐要总督蜀地门户的防务,又要负责收复白水关,进窥白马塞,乃至于攻略汉中。屯田事务繁琐,又需亲临一线,自然不能分贺齐之神。

至于徐庶、顾邵、孙权等人,虽有能力,但年龄却过轻,而且于蜀中并无名望,屯田诸事,若是交付于他们,必定事倍功半。

况且蜀中英才不少,若是将诸多事务尽数交付外州才俊,不免有失蜀地士民之心,也不利于将来动员蜀中的人力、物力。

故此,刘封考虑再三,决心大胆提用蜀地之才。

以诸葛亮为益州刺史,总览全局,以杨洪为广汉太守,黄权为典农中郎将,统管屯田诸事,一应人等,尽由杨洪,黄权自行征辟调度。

凡有所请,可报至诸葛亮处决断。

同时,再将整编蜀军的任务一并交由诸葛亮与黄权,并给予二人各领一军的权柄,而且还是三万人的大编制。

蜀中富庶,又有诸葛亮理政,再加上刘封实行的经济新策,至多两三年,仅凭益州一地,最少也可供养十万以上的军队。

区区六万,何足道哉。

这六万主力军,加上一至两万的郡国兵马,不但能大幅度降低屯田的压力,从而提升屯田的效率,同时也能够保证蜀地的安全。

一旦北面的贺齐窥得良机,便可以诸葛亮或黄权为将,北上增援贺齐,届时这一路大军攻克汉中之后,便可北上关中,彻底切断曹操西面之退路。

忽然,孙翊站在堂下,恭声请示道:“主公,龚先生和程先生到了。”

“哦?”

刘封站起身来,亲自走到门口:“二位先生已至何处?为何不早报于我,快随我去迎接他们。”

刘封话音刚落,自孙翊身后转出两个文士,正是龚扬和程畿。

二人脸上俱是感动之色,在孙翊背后将刘封的话听的一清二楚。

两人来之前都有些惴惴不安,毕竟他们的恩主赵韪已经兵败失势,若不是有刘封救援,恐怕早就死于非命了。而如今刘封也已彻底掌控蜀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龚扬和程畿在刘封面前已经不具有拉拢的价值了。

二人内心自然也明白这点,蒙刘封召唤之后,日夜兼程赶来涪城,见面之前,心中满是忐忑,担心会遭到刘封的轻慢。

只是没想到,刘封依旧如往日那般热情尊重,堂堂左将军之姿,竟要亲自迎接他们。

这份尊重和恩遇,对于龚扬来说自然是感激涕零,而心机更为深沉的程畿也是真心动容。

“明公。”

龚扬和程畿不顾堂外尘土,径自朝着刘封大礼参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