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8章 开城善后(2 / 2)网文老大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雨,依旧在下。

涪城头,象征着“曹”字的大旗被缓缓降下,换上了烈烈飞扬的“左将军刘”字帅旗。

这座益州北部的重镇,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终于彻底落入了刘封的掌控之中。

城头的旗帜变换,宣告了曹氏于蜀中的影响力彻底被刘封拔除,也预示着新的格局正在这片土地上加速形成。

涪城既降,有了曹昂、李整的手令和书信,梓潼的李典也只有开城投降一条路可走。

接收涪城,不但宣告了意味着广汉郡重归益州治下,也意味着刘封彻底打通了蜀中北上的通道,整合了益州绝大部分的力量,并且获得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降卒。

他的目光,已经可以毫无阻碍地投向空虚孱弱的汉中。

而曹昂的投降,以及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无疑将在荆州的曹操心中,投下一块沉重的巨石。荆北的战局,也因此蒙上了一层更深的阴影。

曹昂开城投降,左幕军彻底接管涪城,俘虏所部曹军之后,刘封开始了下一阶段的行动。

首先是在军事上的,按照预定的计划,于曹昂投降次日,以魏延、黄忠为首的一万余精锐,并周瑜所部两万余人开始南下,走涪水水道前往江陵。

至江陵后,他们将会视情况而决定后续行动。

其次,以贺齐所部为主力,北上进入汉中,替换汉中诸军。周泰等部水军将会被替换下来,重回水道。

刘封给贺齐的任务是总督蜀中北部的防务,并囤积粮草辎重,伺机夺取汉中。其首要任务是夺回白水关,其次是进窥白马塞。

在政务方面,刘封并没有将曹昂等人送往成都,而是先送去了江州。

曹昂等人毕竟是入主过成都的,而且还有刘璋在,再加上司马懿在成都城内放的那把火,显然不适合将他们安置在成都城内。

反倒是江州,地要隘,又有水道之便利,而且刘璋的影响力很小,无疑是极为合适的软禁地点。

除此以外,刘封还传令身在成都的广汉太守杨洪迅速上任。

广汉郡,地处蜀中腹心,北接汉中,东连巴郡,西邻蜀郡,本是水陆通衢,物阜民丰之地。可如今,放眼望去,竟是满目疮痍。

这一切,始于赵韪之乱。

当年赵韪举兵反叛刘璋,其主力一路便是沿涪水北上,意图经涪城转入金牛道,进攻成都。

叛军所过之处,如蝗虫过境。

赵韪军军纪本来就差,再加上为了补充兵员和物资,他们到处强行征发青壮,抢夺粮秣,稍有抵抗便是屠城灭村。

许多原本人烟稠密的乡邑化为废墟,田间荒草丛生,白骨露于野。

赵韪军虽最终被击退,但广汉郡的元气已然大伤,民生凋敝。

可紧接着,疮痍未复,烽烟再起。

盘踞汉中的张鲁,趁蜀中内乱初平、虚弱不堪之际,命其弟张卫引兵南下,寇掠蜀地。

广汉郡位于蜀北,自然是首当其冲。

张卫的兵马虽多以宗教裹挟,军纪也好不到哪里去,且与蜀军多年交战,两边仇怨极深。

汉中军入蜀之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不仅抢夺粮食财物,更掳掠人口充作“鬼卒”或奴隶,使得许多家庭破碎,村落彻底死寂。白水关至涪城一带,几成鬼域,昔日商旅往来的通衢大道,变得人迹罕至,盗匪丛生。

两度兵燹,已将广汉郡推向了崩溃的边缘。然而,厄运并未终结。

曹氏支持张鲁,又窥探益州,出重兵以入蜀中。

整整八万大军,全要靠汉中和广汉来供养,这沉重的负担自然压迫的两郡喘不过气来。

汉中毕竟是张鲁的根基之地,还能得张鲁心疼保存,而广汉是新得之土,牺牲哪个自然不言而喻了。

接下来广汉可谓是被敲髓吸骨,最艰难的时候,就是秦家这等广汉名门都没法幸免,只能交出大部分粮食物资以求自保。

当务之急,是尽量恢复广汉的民生。

杨洪得到命令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前往广汉郡治雒城,而是迅速赶到涪城听取刘封的意见。

刘封给了杨洪三个建议,第一便是人力。

刘封给了杨洪一道命令,允许其抽调蜀军、降兵、劳役之中的广汉郡人返乡,重回故里,恢复聚落。

其次,他从贺齐所部抽调了三千人暂归杨洪调遣。

虽然曹昂已经投降,但这两年的战事依旧使得广汉郡内多出了不少盗匪。

这些盗匪多是叛军流民结伙而成,广汉东北又是山岭,给了他们不小的生存空间。

这些盗匪烧杀抢掠,已经尝到了破坏秩序的甜头,大部分人都不会因为刘封的一道命令而轻易投降。

因此,剿匪也是势在必行。

此时的广汉郡如同一个受到刀伤的病人,不但需要大量输血,同时也需要缝合伤口,减少出血。而这些盗匪,就是眼下最大的出血口。

最后,刘封让杨洪积极统计广汉如今的田地。

广汉受创虽然是一件祸事,可恰恰解决了刘封目前最为忧心的烦恼,那就是如何养活这十几万的降兵。

曹军嫡系降兵就在三、四万人之多,再加上张卫的道兵以及汉中郡兵,以及东州兵和蜀军,这可是十几万的降兵。

别以为东州兵和蜀军的降兵就能安置得了,事实上别说东州兵了,就是蜀军士卒在蜀中也是大半没田的,纯粹靠着当兵吃饭。

这意味着这些人的口粮全得由刘封负责,一旦没有安置的遣散,立刻就会变成最大的隐患。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