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君之禄自当忠君之事。”
“臣既忝列朝堂,便有进言献策之责。”
“昔日周亚夫平七国之乱,被封条侯晋丞相,然大将军之功,实有过之。”
“其为大汉出生入死,屡立奇功,今又冀州大捷,实乃扭转乾坤之举。若不以重赏,何以彰显陛下之圣明,激励天下忠义之士?”
“那也不能封异姓王!”
那老臣气的吹胡子瞪眼,嘟嘟囔囔一大堆,话都说不利索:
“你,你,你这是要害死我们啊!”
见此情此景,在诸部尚书身后的太常寺卿刘虞叹了口气,出列上前,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此策亦不可。”
“这倒并非大将军功绩不足,而是高祖皇帝白马之盟以来,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祖宗之法已是深入人心。”
“若封苏大将军为异姓王,恐开乱臣贼子觊觎之心,日后朝堂动荡,社稷难安呐。”
刘虞的话让满朝文武,尤其是保皇党们顿时捏了一把冷汗。
在场两人的身份都足够敏感,刘虞刚刚归降朝廷,是为汉室宗亲的代表。
而程忠更是苏曜一手提拔,他们之前不敢发言就是害怕那会不会是苏曜授意的试探。
不过,在刘虞说话后,半晌不见有人反对。
甚至连苏曜的其他亲信们也没有跟上附议,这时,大家才渐渐看清风向,心说那怕是小小给事中的自作主张。
顿时,一个个都开始支持刘虞起来。
这一下,万年女帝顿时有些为难起来。
你们不能光说反对,倒是提出点建议来啊。
“既然封异姓王不妥,那诸位爱卿可有其他良策?”
“大将军赫赫战功,总不能让朕不加封赏吧?”
“陛下所言甚是,大将军之功必须重赏才行。”
终于,太傅卢植站了出来:
“不过,臣以为,封赏之事不宜过于急迫。大将军如今仍在冀州前线,战事虽已告捷,但冀州尚未完全平定,韩馥余党仍在负隅顽抗。”
“若是此时大肆封赏,恐有损大将军在前线的威信,反而不利于后续的战事。”
卢植稍作停顿,目光扫过朝堂上的众人,见众人皆在凝神倾听,便继续说道:
“依臣之见,陛下不妨先下旨嘉奖大将军,言辞之中尽表陛下对其功绩的认可与赞誉,使前线将士皆能知晓陛下对他们的重视。”
“至于实质性的赏赐,可待大将军班师回朝,冀州彻底平定之后,再行商议。”
“届时,我等可广纳群臣之议,细细斟酌,定能想出一个既彰显大将军之功,又能稳固朝堂社稷的封赏之策。”
万年女帝沉吟片刻,心中暗自思忖,卢植所言确实有理。
冀州之地尚未完全平定,此时匆忙决定封赏,或许真会对前线局势产生一些未知的影响。
接着,她轻启朱唇,便让红儿拟旨,抄写口谕。
“朕闻大将军苏曜,领军出征冀州,于邯沟之战大破贼军,尽显英勇神武之姿,二十万冀州军土崩瓦解,邺城、巨鹿归降,韩馥穷途末路。此乃我大汉之幸,天下之幸也。”
“大将军为国立下赫赫战功,朕心甚慰,特下旨嘉奖,命有司筹备犒军物资,不日送往冀州前线,以彰朕对将士们的体恤与恩宠。”
“还望大将军及前线将士再接再厉,早日彻底荡平韩馥余孽,凯旋而归,朕必当论功行赏,厚待诸君,钦此。”
红儿迅速将女帝口谕笔录完毕,工整誊写在明黄绢帛之上,加盖玉玺大印,交由快马使者,向着冀州疾驰而去。
朝堂之上,百官们也都在低声议论着。对于卢植提出的先嘉奖、后封赏的建议,大多数人都表示赞同。
毕竟,这样既能安抚前线将士,又能为朝堂争取更多时间来商议合适的封赏方案。
就这样,这场关于封赏的激烈讨论,暂时以这样一个折中的方式落下帷幕,可众人心中都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苏曜班师回朝后,真正的封赏难题才会摆在眼前。
于是乎,散朝之后,官员们三两成群,一边朝着宫外走去,一边小声议论着今日之事。
“卢太傅这主意,倒也稳妥。只是日后该如何封赏大将军,实在让人头疼。”侍中董承走在路上那是一脸的为难。
在他身边,尚书令朱儁微微摇头,苦笑着回应:
“是啊,大将军战功太过卓著,寻常的赏赐根本不足以匹配其功勋,可又不能坏了祖宗规矩,难呐!”
而这时,在皇宫深处,万年女帝回到寝宫,褪去朝服,慵懒地靠在榻上,眼神也透着几分思索。
红儿在一旁小心侍奉,见女帝这般模样,轻声问道:“陛下,可是在为大将军的封赏之事发愁?”
万年轻轻点头,目光望向窗外,悠悠说道:“苏郎为我大汉出生入死,立下不世之功,朕若不能好好封赏,实在有负他一片忠心。可朝堂之上,众人又各执一词,一时半会儿,还真难有定论。”
接着,万年拉过红儿的小手,轻声问道:
“红儿,你是最早就伺候苏郎的身边人,比所有人都了解他,你来说说,朕到底该如何赏他才好呢?”
红儿想到朝堂上那乱糟糟的一幕,也是叹了口气,犹豫片刻后斟酌说道:
“陛下,依奴婢对大将军的认识,其实他对这些身外之物未必有多在意,他一心的是天下的安稳和百姓的太平,为的是陛下和社稷。”
“只要陛下能够好好的母子平安,心中有他,想必大将军就能非常满足。”
“若是为了封赏之事而让朝堂纷争不断,反倒违背了他的本意。”
万年女帝嘴角泛起一抹浅笑,伸手轻轻抚摸着微微隆起的小腹,柔声道:
“你这小娘子,话说得倒是美美的。”
“确实,大将军非贪图名利之人,否则也不会既罢了丞相,还让朕早早的亲政。”
“但是,朕身为皇帝,该有的恩赏还是不能少,这不仅是对苏郎的认可,也是为了激励天下臣子。”
红儿也是微微一笑:“既然如此,陛下何不直接问问大将军想要什么呢?”
“直接问他?”
万年微微一愣,紧接着又觉得豁然开朗。
是啊,与其这里挠头,不如直接亲自问问。
自己的皇位都是苏郎给的,凭他的本事,就算想要问鼎天下,那现在怕也是无人能拦。
与其在这里挠头,不如看看他到底怎么想的。
“来,备墨,我这就亲自给苏郎写信一封!”
无独有偶,就在万年给苏曜写信的时候,卢植,荀彧、王凌等人,也都纷纷邮寄书信,或明或暗的向苏曜传达朝堂上的争议与困境。
毕竟,虽然说是陛下亲政,但真正掌权的还是那在冀州的大将军。
于情于理都不能跳过了苏曜来办这件事情。
而尤其是程忠提议封王一事,更是大为触动了众人的心弦。
虽然无人应和,但他们还真怕是苏曜暗中指使授意。
不少人都在信中向苏曜阐明利害,希望他能慎重考虑,纷纷试探他的下一把打算。
不过,对于这些纷至沓来的书信,苏曜看过后是哈哈一笑。
“什么嘛,不过是平了幽冀之地,朝堂上就这么为难嘛?”
“要是回来我统一了天下,那还得了?”
“况且尚无可赏那也远远未到嘛。”
“封王暂且不必,但这侯爵之上不是还有公爵么,咱们大可一步步来,不必那么着急嘛。”
“公,公爵?!”荀攸惊呼一声。
很快,苏曜的意见就发往京师,供众人讨论参详。
而与此同时,他的大军也一步步的向冀州最后的堡垒——治所高邑挺进。
那边高邑城中,韩馥等人则已成惊弓之鸟。
听闻苏曜大军步步紧逼,城内人心惶惶,失去了巨鹿粮草辎重也日益匮乏。
他望着城墙上飘扬的残破军旗,满心皆是绝望。
身旁的谋士们也没了往日的神采,一个个沉默寡言,愁眉苦脸,对局势毫无应对之策。
“怎么办,怎么办?!”
“二十万大军都没了,现在他又要来了!”
“快,还有没有人了,快来给我拿个办法出来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