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51章 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合章)(1 / 2)剑从天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51章 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合章

高邑城,崔宅。

诸位冀州官吏、世家子弟、地主富商们齐聚一堂,神色惶惶。

“不行了。”

“韩使君完蛋了。”

“我等必须早做打算才是啊。”

首先说话的是一个留着消瘦的中年男子,他是冀州有名的富商,姓何名通,平日里与韩馥还算关系密切,但如今局势危急,他也不得不为自己和家人考虑。

“好家伙!我还道你们聚这么多人在这里是要干什么,居然是要背叛韩使君吗?!”

治中李历瞪大了眼睛,急声怒斥:

“你可知道高邑城中还有多少忠勇之士,信不信我喊上一声就叫你人头落地?”

何通脸色骤变,却强装镇定,冷哼一声:

“李治中,都到这时候了,你怎么还在说这些无用的话?”

“你高邑城中的忠勇之士,他们现在除了欺负欺负我等百姓,还能打得过谁?”

“韩使君大势已去,苏曜的大军压境,不赶快想法子自保,难道要大家伙都陪着他一起送死不成?!”

送死,没错。

如今局势已非常明朗。

在南面,大将军苏曜摧枯拉朽的大破了他们二十万大军,邺城和巨鹿是不战而降。

而在北面,又有十数万幽、并、青州和辽东的诸胡联军在重新整编后挥师南下。

冀州北方城池一个个不是身陷重围,就是被一鼓而破。

高邑城中虽还有万余大军,但在这如此悬殊的差距之下,就连街头孩童都知道,高邑城是守不住的。

李历听了何通这番话,脸上一阵青一阵白,他双拳紧握,张了张嘴,刚说了声“你”字就被他咽了回去,实是不知该如何反驳。

本来吧,他本能的想要用忠义之说来驳斥。

但是张嘴的那一瞬间,他就想到自己这些人干的是扯旗造反的事情。

虽然说那苏曜再有千般不对,但人家代表的是朝廷正统,只要一天不篡位,自己这些人都是乱臣贼子,哪有资格谈什么忠义二字?

然而心中不甘的火焰熊熊燃烧,突然间,李历灵机一动,目光转向首座的一位长者:

“崔公,您德高望重,莫非也是如此看法吗?”

崔公,崔烈也,乃是大名鼎鼎的博陵崔氏家主。

不过,他在如今更著名还要数他堂堂清流出身,一世清明,却因耐不住诱惑,钱买官,混了个三公司徒一事了。

要知道本来灵帝卖官,三公标价可是一千万钱。

而崔烈通过汉灵帝刘宏的傅母程夫人,最终却搞了个五折优惠,只了区区五百万钱便搞定。

这买卖一度让皇帝刘宏暗暗后悔,也让那程夫人名声大噪,逢人便吹自己,让堂堂冀州名士折腰。

如此一事,可谓是让崔烈在清流中名声扫地,连他的儿子都嫌父亲有铜臭之气,两人一度因为此事爆发口角,在宫门前玩了出你追我逃。

“臭小子!”

“爹打你都敢跑,你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吗?知道孝字怎么写吗?!”

崔烈当时边追边骂,气急败坏。

而时任虎贲中郎将的烈子崔钧,穿着武官袍,一边跑还一边理直气壮的反驳:

“舜对待他的父亲,小杖则挨,大杖则跑,如此方不陷父亲于不义也!”

如此一说才将那崔烈羞愧的停下脚步。

不过,即便有此逸闻,即便为士林不屑,但是崔烈到底还是曾官居三公,位高权重。

可以说,崔烈的资历不要说荀彧他们比不了,就连卢植、黄琬和杨彪等人也是他的后辈。

而且,在董卓乱政时,崔烈还旗帜鲜明的反董,一度锒铛入狱,最终讨董胜利后才被解救。

于情于理,他都应该在朝堂上高居要位,又如何跑回了冀州老家呢?

那自然是因为最后他还是站错了队

崔烈,他不但与赵谦有旧,而且他也不知是臭脾气的毛病改不了,还是因为之前的那些臭事让他羞愧。

总之,崔烈是董卓上了他反董,苏曜上了他也反苏,旗帜鲜明的站队清流世家,与其表率杨彪站在了一起。

结果嘛,也就可想而知。

数代清明的弘农杨氏,竟然也是搞了个身败名裂,他崔烈虽然因为没有实际为害,未被牵连判罚,但他气的是弃官而走,跑回了老家冀州,在这里继续反苏。

虽然没有直接出仕加入韩馥的队伍,但崔烈凭借博陵崔氏在本地庞大的影响力,很是帮他动员组织了一波人力和资源。

在他的预计中,幽冀之地将成为天下反苏的中心,在他们的号召下,各路诸侯群雄并起,逆贼苏曜将陷于重围,焦头烂额。

然而,局势的发展大大超出了崔烈的预料。

苏曜大军摧枯拉朽的横扫了幽冀之地,短短时间内便平定了大部分地区,回过神来后,陷于重围的竟然变成了他们自己!

“崔公,您倒是说句话啊!”

李历急声说道:

“苏贼残暴无道,若归降于他,我等必遭其毒手,家业与荣耀也将毁于一旦,您一直都是这样说的,总不会现在反而看不清局势了吧?”

“看不清局势的是你啊,李治中。”

崔烈在上首闭目沉默,说话的声音却是从后面传来。

李历回头一看,顿时傻眼。

来人竟是本应在死牢里腐烂的沮授沮公与。

“你,你怎会在这里?!”李历惊呆问,“莫非你真是投了那苏曜?!”

这自然非也。

苏曜根本都没注意到沮授的存在。

且说当日大战,苏曜斩耿武,大军穿阵而过,沮授与一众冀州军高级将官们一起被卷入其中。

不过,相比于其他浴血战死的同僚,沮授运气好那么一点点,他受到了战马的冲击,昏死了过去,然后被亲兵紧紧护住,最后一起当了战俘。

“啊?”

“有一群儒生在寻死觅活?”

战后,清点战俘和战利品时,苏曜就得到了这么一个报告。

耿武率领二十万大军,其“指挥部”同样非常庞大,有着大量文职官吏。

与兵士们很老实的接受了整编相比,这些读书人则多有不服。

能够跟随耿武出征的,可以说都是冀州最死硬的反对分子群体。

此番兵败被俘,他们很少有人乖乖投降,反而多喊着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要为韩使君和耿长史赴死,硬着脖子要苏曜的大军给他们砍头,以全其名节。

更有甚者干脆就破口大骂,痛斥张郃麹义等人助纣为虐,苏曜背逆天道,以强权践踏正义,多行不义必自毙云云。

这些人其言语之犀利,令苏曜帐下的士兵们多为之咋舌,闹哄哄让人非常头疼。

毕竟这都是些读书人,又多是出身当地世家,不乏有名望影响之辈,张郃等人不敢擅专,只好将这些人分开看管,好生养着,然后急报苏曜。

对此,苏曜的处理办法很简单——眼不见心静:

“撵走,都给我撵走!”

“本将军的大军里不养闲人,让他们想死就出去自杀,不想死的就滚回高邑陪他们的韩使君去,好好看看这天下究竟是谁能做主。”

于是乎,苏曜一声令下,也不管那些被俘的儒生里有没有什么主要角色或者重要人士,他是一股脑全部撵走,赶出了军营,让他们给韩馥带话。

背叛朝廷,负隅顽抗者,必将付出血的代价。

就这样,沮授等人在寒风中相互扶持着踏上归途,一路上,饥寒交迫,但心中忠义的火焰却烧得愈发旺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