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八十一章 察百代之弊,生百代之弊(2 / 2)面包不如馒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回到大殿,黄台吉定下“静观其变”的决定,遂等待城外传来消息。

李征与孙传庭毛文龙等一路南下,当日傍晚驻扎休息时,孙传庭也问起将来如何安定辽东。

李征问他有什么看法,孙传庭说,皇庄掌握土地供应军队,同时用土地政策吸纳更多汉人到辽东定居便可。

这是好办法。

皇庄掌握着大量土地,利用百姓土地所产略有不足而付出微薄的报酬,吸引百姓到皇庄帮忙生产。

如此一来,大量的粮食就集中在内帑皇庄手中,皇庄完全可以直接供应当地驻军。

如此,辽东经济军事掌握在皇庄手中,外廷干扰不到。

毛文龙不是很赞成,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利益。

他本来就不是一个能发展的人,在中军威慑之下能给他高官厚禄他就知足了。

“大王,孙督帅,皇庄固然好,掌控地方也很严密,可在名份上终究差了一些,很容易给外廷插手机会。”毛文龙忧虑。

他是最担心这个隐患的。

朝廷若找准时机插手辽东,以巡抚甚至三司建立行省,他这样的军头就最是危险。

皇帝能容得下他这样的人,朝廷绝对容不下。

孙传庭在这个问题上就不说什么了。

将来怎么治国那是储君自己考虑决定的,外臣不能多嘴。

李征拨弄着火炉里的炭火,初步与这些督帅透露自己的想法:“要安置辽东,凭传统之法是不行的。黄台吉这个人雄才大略,他拥有努尔哈赤的智慧,如果用中原成熟之法治理辽东,他一定会找准时机反扑。”

“是,但要用羁縻之法那肯定不行,”毛文龙道,“恐怕也只能用宗室镇守、行省三司与府县制度进行控制了,臣这样的军头,最怕的就是这些文人也跑进来。此前在辽东,臣这样的军头所用之法有太多弊端与漏洞,文官集团可不管这些,他们恐怕要弹劾。”

这是推心置腹的担忧。

李征看孙传庭,孙传庭脸色也很不好看。

他是文臣,但不属于文官集团,也知道治理辽东用文官那一套行不通。

于是李征初步透露:“没那么麻烦,肃藩三位郡主至少要留下一个总督辽东,皇庄掌握大多数土地支撑军队,这是经济与军事;此外以轻徭薄赋甚至不徭赋吸引人口形成汉人数量上的优势,这是政治经济上补充。至于治理,辽东新定,与漠南漠北一样,以军管闲控制。”

“军管?”两个督帅一起惊讶。

“军管,成立禁军以总兵率领,就地征召人手建立卫戍军以都指挥使、指挥使统领,总督总领禁军卫戍军。各地不设府县,以都指挥使、指挥使及千户立地方,如沈阳不设立州府,以沈阳指挥使治理本地。”李征道。

这法子并不太稀罕,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方法。

而且从国朝现行制度来看,这也只是抽走了省府县三级地方衙署,将地方政务权力归于军事衙门而已。

这样一来,可保证禁军掌控征讨之权、卫戍军掌握地方军权。

但这样一来也会造成军事将领权力过大的弊端。

如三位郡主,她们在禁军之中很有威望,必能深刻影响卫戍军。

一旦肃藩有什么想法,那辽东可就危险了。

然而,孙传庭毛文龙对此并不担心。

至少在三郡主掌控辽东时代他们不担心会有什么问题。

肃藩以武力为天下第一宗藩,凭忠诚而成为天下唯一宗藩。

若脱离了忠诚,肃藩也就成了众矢之的了。

何况,李征手握中军这六七万人,林丹六十万大军加黄台吉三十余万大军都被他横扫,天下哪个不怕死的敢跳出来试图封疆裂土?

故孙传庭道:“如此,辽东乃国朝屏障,其独特性与战斗力都冠绝天下。然中枢有大王指挥中军,臣以为,天下无论外敌还是内患均不足为虑,唯一可虑者,乃千秋万代而已。”

是啊,任何一个新打下来的地方要安定下来,那都需要一代人一代人推进。

这种事急不来。

左右无事,三人讨论百代所行之法,尤其孙传庭对此很有想法。

孙传庭叹道:“后人云秦皇不行周代分封之法而秦二世而亡,使后人万代耻笑。岂不知秦一统天下之时,也曾左右徘徊难以决断。当时朝堂之上王绾力主周代分封,后人耻笑了千百年,却全然不看李斯力主郡县而会同赵高屠戮宗室,使秦代一朝为诸侯灭。”

毛文龙没怎么读过书,但也知道秦汉之际的巨大的麻烦。

分封与郡县,看起来好像分封是可以延缓秦代灭亡的,可距离秦末也才数十年,西汉以郡县制为何国祚绵长?

“那自然是因为不合时宜而已。秦灭六国时,地方权力出现空白,不完善的郡县制为六国余孽所掌控。西汉中期始,大一统深入人心。”李征简而言之。

想想又推许:“汉太祖真是个大英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真是一个好办法。此法行百年,孝武帝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解释,大一统便刻进了我们汉人的骨髓。”

可以说,秦皇一大一统而为后世千秋万代做了一个表率,汉太祖以再次大一统给汉人留下一个永远的执念。

到孝武帝及以后,“大一统”变成了汉人永远的执念,任何开国之君与守成之主,若不能大一统,那就是个万代笑话。

比如“大宋”。

就算老赵家的子孙在其他任何方面都做到了封建皇朝的极致,你没有大一统,九泉下大一统皇朝拉个群你都没资格进去。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我们的祖先走了千百年才完成这其中的转变与衔接,秦汉之交那是两种路子剧烈碰撞的时代。

可以说,秦何其有幸生在那个鼎新甚至革命的时代。

但又是何等的不幸,秦才生在了那个时代。

那是个一旦不合时宜便迅速被时代抛弃的时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