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4章 汽车配件王国!!!
1998年金秋,燕京汽车集团迎来了双喜临门。
9月15日,隨著第10万辆“勇士”越野车在第三总装厂下线,集团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万辆三步走”的战略目標。
同一天,由谢晓娟博士带领的团队研发的汽车cad系统升级版通过国家验收,该系统使新车型研发周期缩短了60%,设计误差率降低至0.5%以下。
在庆功宴上,刘建国宣布启动“千禧年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国家级汽车试验场,同时与燕京理工大学共建汽车工程学院。
安庆山特意將第一辆下线的“勇士”黄金车模赠予陈道华,表彰他在军用车型研发中的突出贡献。
这款1:18的黄金模型底座上鐫刻著“铁骑精神,永不言弃”八个大字。
1999年春天,燕汽集团迎来重大转折。
在市政府牵线下,集团成功併购了濒临破產的北方客车厂。
通过注入资金和技术,仅用半年时间就使该厂扭亏为盈,推出的“京骋”中型客车迅速占领了华北地区公交市场30%的份额。
这次併购不仅扩充了產品线,更让“燕汽”集团获得了宝贵的客车生產资质。
隨著千禧年的临近,“燕汽集团”在德意志慕尼黑设立了欧洲研发中心,由留学归来的年轻工程师张明远负责。
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很快研发出符合欧4排放標准的柴油发动机,为“燕汽”集团打开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位於高新区的第四总装厂破土动工,这座採用全自动化生產线的现代化工厂,將成为“双百万工程”的重要支撑。
2000年元旦,燕京汽车集团在新建成的汽车主题公园举行盛大庆典。
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广场中央的“时代车轮”雕塑时,刘建国、安庆山与全体员工共同见证了新世纪的到来。
雕塑基座上鐫刻的“19782000”字样,记录著这家企业从摩托车配件厂到汽车集团的传奇蜕变。
初夏时节,德意志汉诺瓦工业博览会上,张明远团队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惊艷亮相。
该系统可实现l2级自动驾驶功能,欧洲媒体称讚这是“夏国智造的里程碑”。
展会期间,燕汽与三家欧洲经销商签订战略协议,首批500辆中型客车即將登陆南美潘帕斯国市场。
9月,燕京汽车工程学院迎来首届新生。
学院独创的“校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將课堂直接延伸到试製车间。
四十多岁都的陈道华亲自担任特聘教授,他主讲的《现代车辆机械工程课程场场爆满,学生们称他为“行走的汽车百科全书”。
在这些学生当中,有一名明显大其他学生不少年龄的,三十出头的人,学习的很认真,
他叫做王光荣,是一家汽车配件厂的创始人。
王光荣在一届的学生中很有名,他是唯一个创业后,又参加成人高考入学的学生。
九十年年代初,宝县城一家钟錶厂的打磨车间里,18岁的王光荣戴著帽子口罩,双手被麻布轮磨出血泡。
尘土瀰漫的空气中,少年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月薪仅150元。
晚上回到宿舍,王光荣必须用肥皂拼命搓脸,“除了口罩遮住的地方,脸上全是黑色的”。
没人能想到,这个农村少年十年后会成为燕京汽车用品行业的领军人物,打造年营收超亿万的商业帝国。
王光荣的创业故事始於北河太行一个贫困农村。
他4岁丧父,母亲一个人拉扯家里三个孩子。
王光荣还在读初中时,他就跟著哥哥收集草药转卖药材公司,每月赚取微薄差价。
正是这不起眼的“一倒一卖”,让他**第一次尝到做生意的甜头。
有一年,王光荣村里的一位钟錶厂师傅建议他去宝县特区当学徒。
几乎没怎么思考,王光荣揣著哥哥给的150元就踏上了南下之路。
在宝县特区的工厂里,他像海绵一样吸收技术,不到两年就成为打磨车间骨干,月薪突破1000元。
当所有人都以为王光荣会安於这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时,他却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跳槽到一家月薪不足千元的机械加工厂,只因那里能让他当上生產组长。
“每个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他內心对尊严的渴望。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92年。
当工厂从外销转內销时,会说粤省当地话的王光荣被推荐去跑业务。
王光荣每天骑单车转公交,横穿整个sz市区去汽配厂集中的翠竹路推销汽车防盗锁。
机会总是眷顾勤奋者。
在一位远房亲戚引荐下,他拿下了湘南省郴市车管部门两万多把防盗锁的订单。
但200多万的货款成了拦路虎。
面对巨大压力,王光荣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將大部分差价让给工厂,自己每把锁只赚几元钱。
“能够做成这笔生意,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不怕吃亏”,王光荣后来回忆道,“如果斤斤计较,可能连5万元都赚不回”。
正是这份不怕吃亏的智慧,让王光荣赚到了人生第一个5万元,他在刘家庄东岸区拥有了自己的“好利来”汽车五金配件店。
一年后,王光荣迎来了事业的第一次质变飞跃。
ga部一纸规定——所有上高速的机动车必须安装后雾灯——王光荣他看到了巨大商机。
“我的店里每天夜里12点还有人排队等著提货”,王光荣回忆当时盛况。
但单个汽配店採购量有限,无法直接从厂家拿货。
王光荣创造性地整合多家店铺需求,统一向指定生產厂家订货。
这一策略让王光荣成为行业內的关键供货商,连燕京市自己周边省市的汽配店都慕名而来。
同年,王光荣在业务往来中结识了一位改变他人生的女性——一位“燕京汽车集团”的销售主管。
两人结为连理后,深受“集团”经营理念薰陶的太太不仅帮王光荣在后雾灯生意中稳妥赚到第一个100万,更鼓励他把生意“做大做强”。
九五年,在妻子建议下,王光荣做出了关键决策:租下燕京市二环一栋大楼110多平方米的商铺和1000多平方米的仓库,打造燕京首家汽车用品仓储式超市。
“当时一楼每平方70多元,二楼仓库每平方米仅10多元”,王光荣精准把握了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