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78章 刘家庄的传奇故事!!!(2 / 2)笔下宝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倪教授摆摆手:“这都是大伙儿一起乾的。

记得那时候,村里给我配了几农学院的学生当助手,白天跟著下地,晚上就在实验室熬通宵。”他指著著一张老照片,“你们看这上面的玻璃温室,就是当年我们搭的第一个简易大棚。”

谢阿姨给赵教授倒了杯热茶:“您尝尝,这是咱们茶叶公司新培育出来的茶树种,今年刚采的头茬。”

赵教授抿了一口,眼睛一亮:“好茶!比龙井还香!”他转向刘国忠,“你大爷当年有句话说得对,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现在咱们刘家庄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可比当年那个小实验室强多嘍!”

刘家庄的茶叶种植產业时间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了,如今成为北方名茶之一。

说实话当年刘之野提议,想在刘家庄发展茶叶种植產业的时候,很多人是不看好的。

因为种植中草药的成功,刘之野当年突然想到了何不种植茶叶,京城人特別好茶,可以说是生活的必须品。

有钱的喝好茶,没钱的也要喝壶“高沫”。

於是,刘之野当年就对种植茶叶產生了想法,开始琢磨了起来自己种茶叶。

这不仅仅是他当时的一次尝试,更是对高山农业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刘之野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刘家庄能成功种植出优质的茶叶,那么这刘家庄的农业就会更进一步。

有人赞成,就有人反对。

当时有的人以为,京城地区身处北方不太適合种茶叶,因为气候条件和水质等因素不利於茶树的生长。

茶树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而京城的气候条件与之相差甚远。

京城地区的气候属於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0c左右,相对湿度较低。

这种气候条件对於茶树的生长並不利,容易导致茶树生长缓慢,茶叶品质变差。

另外就是水质对茶叶的品质有著重要的影响。

理想的水质应该是ph值適中、含矿物质適量、无毒无害、无异味。

然而,京城地区的水质,因含盐、硬度大、余氯含量高等因素,不適合作为茶叶生长的来源。

虽然可以通过水处理来改善水质,但成本较高,对於规模较小的茶叶种植户来说不太现实。

其实,也不尽然,京城地区其实还有不少地方適合茶树种植的。

据调查发现郊区的怀柔、密云、延庆等地区是生態环境较好,適宜种植茶叶的地方。

怀柔的雁棲湖、密云的西山、yq区的八达岭、康庄,京西刘家庄西南等地,曾经都有一定的茶叶种植记录,现在还有部分村落保有不少的茶树。

上述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非常適合种植绿茶和红茶,其中以怀柔的云居寺绿茶、密云的西山金骏眉和鸳鸯茶最为出名。

当年,刘之野就让他大伯刘元生尝试栽种的绿茶,就是从西山云居寺移植过来的绿茶树苗。

因为是实验种植,大伯只种植了三分地的绿茶,就这么点量当然採用了传统的制茶工艺,经过炒制发酵后而成的。

刘之野对种植茶叶的投入可谓用心良苦,后来还特地邀请了西山云居寺的慧明法师,以指导大伯他们如何精製茶叶。

西山与刘家庄的地理环境颇为相似,既然西山能够孕育出品质卓越的茶叶,那么刘家庄理应也能孕育出同样优质的茶叶。

果不其然,刘家庄的西南山区的地理位置包括气候、水质土壤是非常適合种植茶的。

经过三年的精心培育,刘家庄的第一批茶叶终於迎来了丰收。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刘之野带著村民们来到茶园,只见嫩绿的茶芽在晨露中闪闪发亮,散发著淡淡的清香。

慧明法师亲自示范採茶的要领:“採茶要掐尖,一芽一叶最是珍贵。”

制茶的过程更是讲究。

老村长刘元海特意在村里建起了传统的手工制茶坊,从杀青、揉捻到烘焙,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

慧明法师带著学徒们常常在炉火旁守到深夜,不时调整火候:“这火候差一分,茶香就少三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成品茶叶冲泡后,茶汤清澈透亮,香气馥郁持久。

京城最懂茶的老茶行掌柜的品过后连连称讚:“这茶香里带著山野的灵气,不比龙井大红袍差!”

消息很快传开,京城几家国营老字號茶庄以及供销社纷纷前来订购。

刘元海趁热打铁,又引进了其他茶树的品种。

如今,刘家庄的茶园已发展到十几万亩,每到採茶季节,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身影。

刘家庄还办起了茶文化节,游客们不仅能体验採茶制茶,还能在茶山上欣赏日出云海。

更让人欣喜的是,经过农科院的检测,刘家庄產的茶叶的胺基酸含量比普通茶叶高出30%,这都要归功於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如今刘家庄的茶叶產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產业链。

倪妮教授品尝了一口茶感慨道:“当年谁能想到,在这北方的山沟沟里,竟然能种出这么好的茶叶来!”

……

眾人正说著,远处传来一阵欢快的音乐声。

张雯雯跑到窗边一看,惊喜地喊道:“快看!东岸区的灯光展又开始了!”

眾人纷纷起身望向窗外。

只见远处河东岸的灯火辉煌,五彩的雷射在夜空中交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与传统的红灯笼相映成趣。

更远处,新建的高速铁路桥上,一列动车正呼啸而过。

赵教授拍拍刘国忠的肩膀:“孩子,记住,好日子都是干出来的。

你们这一代要把这个接力棒接好啊!”

刘国忠重重地点头,望著窗外璀璨的灯火,仿佛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几代人奋斗的身影。

从当年的茅草屋到如今的高楼大厦,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这条致富路,他们走得踏实,走得自豪。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