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刘家庄的传奇故事!!!
谢阿姨见老张满脸好奇,便笑吟吟地打开了话匣子:“说起刘之野大伯啊,那可是咱们刘家庄响噹噹的人物!
老人家十六岁就扛起钢枪保家卫国,不到二十岁就当上了连长,在北朝战场上可是出生入死,立下的战功数都数不清.”她说著说著,又回忆起往事:“武子兄弟跟他爹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打小就特別有出息.”
老张听得入神,连连点头:“这位老英雄的大名我早有耳闻,可惜一直没机会拜见。听说现在老人家可是.”他神秘地压低声音,竖起大拇指往天上指了指,“管著千军万马的大人物呢!”
一旁的刘国忠接过话茬,苦笑道:“可不是嘛!我大爷公务繁忙,连他自家人都难得见上几面。
咱们刘氏家族枝繁叶茂,像我们这些稍微远点的亲戚,更是好些年都没见过他老人家了。”说著,他轻轻嘆了口气,眼神里满是敬仰与怀念。
所有刘氏家族的人心里都明白,刘氏家族包括刘家庄地区能有今天,主要是谁的功劳。
谢阿姨闻言,眼中顿时泛起自豪的神采,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可不是我夸口!记得那年大伯刚转业回来,就被分配到了dc区'红星厂'保卫处工作。
那时候咱们刘家庄还是个穷得叮噹响的山沟沟,全村拢共不到两千口人,十户有九户都姓刘。
那日子过得是真叫一个苦啊!人均不到一亩地,还都是些贫瘠的山地,大伙儿只能靠天吃饭,农閒时还得上山打猎贴补家用
可自从大伯回来,这穷山沟就彻底变了样!
……三年自然灾害那会儿,別处都在闹饥荒,就咱们村却能顿顿吃饱饭,而且还有鱼有肉。
后来,大伯带著大伙儿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水果种植园、京西稻、养殖胜芳蟹等水產养殖,又陆续建了砖窑厂、木器厂、建筑工程队、农机公司.”
说到这里,谢阿姨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轻声回忆道:“这些往事啊,都是国忠奶奶亲口告诉我的。要知道,国忠他爸正是出生在那个物资匱乏的特殊年代。”
她顿了顿,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怀念:“国忠奶奶在世时常常跟我们念叨,要不是当年大哥带领乡亲们一起奋斗,摆脱贫困,像国忠父亲这一辈的孩子,能不能平安长大都是个未知数呢!每每说起这些,老人家总是感慨万千。”
老张听得入神,忍不住插话道:“这么说来,这位爷不仅是个战斗英雄,还是带领咱们刘家庄脱贫致富的领路人啊!”
谢阿姨点点头,继续道:“可不是嘛!老张你们家搬来刘家庄定居,是赶上了好时候。
七十年代左右,咱们刘家庄就已经是全国知名的经济富裕地区,號称小“沪海”。
'京西明珠'可不是白叫的,那会儿咱们的人均收入就达到了六七千元,家家户户住二层小楼,楼上楼下通暖气、有免费的燃气、有黑白电视机……”
老张微微頷首,眼中闪过一丝追忆的神色:“这段歷史我倒是清楚得很。那时候我还是个半大孩子,我们一家刚搬来不久。”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敲著桌面回忆道:“那时候的'刘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还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街道,东岸那边连个像样的建筑都没有,只有零星几所学校。
至於na区啊,放眼望去全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跟现在的高楼大厦简直是天壤之別。”
说到这儿,老张脸上露出几分自豪:“我父亲当年可是市里国营机械厂的八级技工,技术那是没得说。
咱们这边的机械厂为了请他来,可是开出了相当优厚的待遇呢。”
刘国忠闻言“噌“地直起身子:“张爷爷当年可是正经国营大厂八级工啊!捧著多少人羡慕的铁饭碗,每月百来块的工资搁六七十年代够气派了。
怎就敢舍了这份'铁饭碗'跑到咱们村办企业端这'泥饭碗'?”
老张摩挲著手里茶缸的手微微一顿,这个搪瓷杯有年头了,杯子身上还有一行“先进生產標兵“的红字。
“可不是么,那天晚上全家老小几乎掀了房顶。
我娘坐炕沿上直抹泪,三个妹妹缩在门帘后头偷听,我大哥梗著脖子说'爹你要犯浑咱家得喝西北风'……”
他吹开浮在茶水上的茶末,接著说道:“可老爷子红著眼睛拍桌子'老子要是再守著死工资,咱们一家老少那有好日子过!”
“这倒是真的。”老张目光落在墙上的老黑白照片,“当年进刘家庄第机械厂的第一天,老支书刘元海就揣著一条烟来厂家属院,对我爸说'我们厂是新办的,您这技术大拿可得带带徒弟'。
结果连轴转了个把月,月底工资条上的数儿比我爹原先单位的工资翻了两番。
更別提.”他忽然笑出声来,“我们兄妹几个都背著书包去各级学校免费上学,学校还给我们发的崭新的学习用具!
学校晌午食堂的饭菜可真是香,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顿肉食,或者鱼。
没了我们几个的拖累,我娘这才能在村里的养鸡场当上养殖工人,每天戴著白套袖坐在操作台前,天天数著白鸡蛋往传送带上滚”
老张说著说著,眼眶竟有些湿润:“那年春节,老爷子破天荒给全家每人置办了一身新衣裳,还给三个妹妹买了红头绳。
除夕夜桌上摆著红烧肉、醋鱼,辣子鸡……老爷子抿著酒说'这才叫过年'”
刘国忠跟张雯雯听得入神,他们这一代就没吃过苦,听著老一辈人讲过去的苦感觉特別新鲜。
谢阿姨轻声道:“要说起来,咱们村办企业那会儿是真捨得下本钱。
国忠他爷说过,当年酒厂从茅台镇请来的酿酒师,住的都是独门独院的小洋楼,月工资比一些高级干部都高。”
刘国忠突然一拍大腿:“对了!张叔您家老爷子那会儿带出来的徒弟,现在可都是咱们开发区各厂的顶樑柱。
就比如机械总厂的马总工,去年还被评为全国劳模呢!”
老张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老马確实爭气。
不过要说最厉害的,还得是你刘大伯当年从燕大请来的那位赵教授。”他压低声音道:“听说这位如今是专门研究……的专家,那年下放到咱们这儿,村里愣是给安排了个实验室,还配了几个大学生当助手,继续搞实验。”
谢阿姨神秘地凑近些:“这事儿我知道。
赵教授后来平……回燕大时,抱著老村长哭得像个孩子。
现在人家可是中科院的院士,每年春节还回来住一段时间呢!”
谢阿姨接过话茬:“要说咱们刘家庄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这股子敢为人先的劲儿。
当年你刘之野大爷常说,'人才是第一生產力',这话现在想想真是至理名言。”
她指了指窗外灯火通明的开河东东岸,“你们看现在,咱们这儿光是院士工作站就有三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连清北都抢著咱们区建分校。”
正说著,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推拉门一开,走进来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手里还拎著个竹编的菜篮子。
他笑呵呵地说:“老远就听见你们几个在!”
刘国忠连忙起身相迎:“倪叔!您老来得正好,我们正在聊当年在咱们村创业事呢!”
倪教授把菜篮子往桌上一放,里面装著几颗新鲜的小白菜:“这是刚从试验田摘的,新品种,好吃著呢!”他摘下老镜擦了擦,目光扫过墙上的老照片,感慨道:“一晃都四十多年了.”
老张赶紧给倪教授让座:“您老快坐。要说当年啊,要不是您带著学生们改良了咱们的蔬菜大棚,哪来后来的'京城菜篮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