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10章 家住什刹海!!!(1 / 2)笔下宝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10章 家住什刹海!!!

燕京城在不仅仅是一座都城,更是夏国北方的经济中心,承担着引领北方地区发展的重任。

这座超级城市的体量已经远远甩开了所有北方城市一大截,而且仍然在快速扩张着。

在近二十年的改开时间里,燕京城的发展速度相当惊人。

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可以看到许多老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在一起,反映出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缩影。

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燕京城里的生活变迁很大,如果说喇叭裤,蛤蟆镜是八十年代追赶的时髦;

那么九十年代土豪们显摆的工具,它就是板儿砖手机;

板儿砖一样的手机旁边还得跟一人,专用拿着手机,这就是九十年代初第一批拥有大哥大的老板们必须有的架势。

刘之野有一天陪着甘凝逛商场,亲眼在百货大楼有一哥们儿举着一大哥大,从这柜台串那柜台,一直叨叨个没完,结果说半天从正面一看压根儿就没开机。

这把甘凝给当场乐的够呛,刘家人人都有这玩意儿,在她眼里这只是个在也普通不过的通讯工具罢了,至于吗?

刘家是豪门望族,甘凝当然不理解这种暴发户的心态。

这年头,大哥大压根儿就不是通讯工具,它就是一种炫耀自个儿身份的东西,需要一万多块钱一个呢。

有意思的是拿着这玩意儿也没处打,因为身边有这玩意儿的人不多,所以没地儿可打。

从八十年代末到如今这九十年代中期,大哥大虽然价格也在逐步下降,但也后世的手机贵的离谱。

有意思的是,甭看拥有大哥大的人一个个都特狂,但这电话也不敢撒开欢儿打,电话费特么老贵了!

这几年,燕京城里着实变化很大。

春节期间,刘家人回到了久违的南锣鼓巷95号院与老街坊们叙旧,刘之野发现这条胡同里熟悉的老街坊们已所剩不多了。

到了如今燕京城的胡同里,原住民已经开始逐渐减少,北漂和租客们增多。

这里住着混杂了不同身份、阶层和职业的人,教授夫人、摇滚青年、文青和诗人、老炮儿和街溜子,野模和大喇们,相互为邻,呈现出一种光怪陆离的景象。

十几年前,刘述贤最初住进东不压桥胡同里的时候,和他比邻而居的是一对年轻的情侣。

他们以每月500元的价格租下了刘述贤旁边小院,男的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分到央视做编导,女的是个搞艺术的。

刘述贤见两个人每天在胡同进出,一起买菜做饭秀恩爱,看上去很甜蜜。

八十代到九十年代初,胡同里像他们这样的前卫青年很多,王非、窦微这些摇滚青年现在都住在胡同里。

因为那时的燕京普通人还没有兴起购买商品房的概念,很多人在排队等单位分房。

而这些不走寻常路的前卫青年没有单位,又不想和父母住一起,就到胡同里租房子,他们可以说是胡同最早一批房客,当时大批北漂还没到来。

当时租住刘述贤家在这一片胡同里的有音乐学院的学生,有搞电影的,也有诗人和画家,更多人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刘述贤本身就是记者,她和这些胡同前卫青年混熟了以后,大家就经常办一些沙龙性质的聚会。

她家曾经是一个据点,天擦黑后,有人陆陆续续摸进小院,以敲门三声为号。

认识不认识的就开始海聊,除了看片子,那时候还流行聊哲学,聊诗歌,有时大家一脸深刻,有时又乱笑成一团。

那对情侣曾经也是胡同聚会的常客,可是有一天,来的只剩下男的一个。

经过抽烟、灌酒、沉默等一系列文艺青年的典型痛苦状之后,他终于说,女朋友和一个山姆来的老头跑了。

不久,这男的退租了房子,在单位努力工作,很快成了劳模。

从那以后,刘述贤这才觉得这外来的东西不都是好的也有“毒”,这才逐渐减少了对这些“舶来品”的兴趣。

刘之野记得他刚回南锣鼓巷的时候,对胡同老太太还停留在“小脚侦缉队”的印象中。

殊不知南锣鼓巷胡同里藏龙卧虎,随便一位老人,就有可能身世不凡,比如他春节回去探望的这位硕果仅存的“白老太太”。

街坊邻里的都习惯称呼她“太太”,看上去就是一个特别普通的胡同老人,穿着极简朴,也极干净。

她每天去菜市场买菜,冬天自己买蜂窝煤生炉子,见着谁都打招呼唠家常。

谁也想不到,她曾经是家世显赫的大家闺秀。

18岁的那一年,就读于辅仁附中的她和在中医学校的读书的一位望族子弟结婚了。

俩人是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但举行的是新式婚礼,白老太太当年穿着婚纱,坐着汽车,证婚人是位居高位的政要名人。

刘之野见过白老太太年轻时的照片,清秀的面庞,摩登的卷发,淡雅的旗袍,没有出众的美丽,却是一望而知的贤惠。

白老太太从养在深闺的大小姐变成了豪门中的少奶奶,19岁那年她生下了唯一的女儿。

此后的半个世纪,他们一家和所有的人一起,经历了战乱,经历了家族的崩溃与离散,经历了……,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东西。

刘之野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老太太已经成了一个最典型的燕京胡同老人,清贫却毫不世俗,为人处世极其周到,说话左右逢源,妙语如珠,最难得的是她的幽默感。

提起往日繁华,她会不经意地说:“可惜逃难时我那一屋子的貂皮大衣和金银首饰……”

而此时她那双少奶奶的手,因为一生劳作,已经变得非常粗糙,骨节粗大,指甲龟裂。

探望完街坊邻居们,刘之野一家人没有立即回到刘家庄,而是回到了什刹海边上的一处二进院子小居几天。

这处院子常年有专人服务,刘之野跟甘凝两口子有时候因为工作也会住进这处宅子里。

刘家在京城里有许多套保存完好的四合院,但是这一处的环境比较让刘之野满意。

“人类逐水而居,城市沿水而建。”

在燕京的核心区,就有这样一片水,曾是明清两代京城规划的核心——什刹海。

老舍笔下曾描写道:“柳林环堤,千顷荷、芦苇丛丛、水鸭为群、蝉声鼎沸。”

什刹海毗邻燕京城中轴线,也是燕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历史街区。

这什刹海的名字传说还跟沈万三有关!

话说,这明成祖朱棣迁都燕京,什刹海是为了解决修建北京城的银两,才挖出了什刹海。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登上皇帝宝路,迁都燕京。

当时战争刚刚平息,全国上下都需要休养生息,根本没有多余的银子用来大兴土木,但是他执意要重建燕京城。

于是他找丞相刘伯温前来出谋化策。

刘伯温是跟随朱棣多年的智囊,他早就听说京城有个名叫沈万三的人,家财万贯,如果找到他要钱,定能将京城建成。

但由于沈万三常年在外漂泊,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行踪,刘丞相只好在全城布下公告,派人四处打探他的踪迹。

眼瞅着承相规定的期限就要到了,依然没有沈万三的下落,手下人都很着急。

这天,官员们来到一个小县城,听当地客栈的店小二说,昨天有个叫沈万三的人登记住店,不过今天一大早就走了。

官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高兴,想到他肯定没走远,就下令手下人立即在小县城展开全面搜索。

可是到了中午依旧没有线索,大家都很累了,就来到一家茶馆歇脚喝茶。

等到大家休息够了,正要起身上路继续查找之时,忽见门口两人起了冲突。

当下抓来询问,发现其中一人正是他们要找的沈万三。

官员们欣喜若狂,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虽然大家看这个人一身粗布衣袋,实在不像个有钱人,但是他名叫沈万三,也就可以拿他向丞相交差了。

刘伯温一瞧,这沈万三是一个老头儿,身量不很高,穿着一身破裤褂实在不像个有钱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