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09章 闹元宵!!!(1 / 2)笔下宝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09章 闹元宵!!!

为了侦破这起重大案件,刘勇今年再次无法回家与家人共度春节。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二年缺席团圆饭了。

与此同时,远在西南军区服役的他二哥刘武也因军务在身,无法返乡过年。

值得欣慰的是,去年因工作未能回家的老大刘文今年终于得以抽身,回到了这个期盼已久的家庭团圆时刻。

虽然三兄弟无法齐聚一堂,但刘文一家的归来多少为这个略显冷清的年夜增添了几分暖意。

刘文是前年国庆节结的婚,对象当然不是那个谈了多年的美女电视台主持人,而是他的大学女同学高雪莲。

高雪莲的家世与刘文相比毫不逊色,她的家族在政商两界均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深远。

对于能与声名显赫的燕城的刘氏家族缔结姻亲,高氏家族自然是求之若渴。

这场联姻不仅是两个显赫世家的珠联璧合,更是双方在多领域的战略联盟,可谓强强联合,相得益彰。

年仅三十出头的刘文,凭借多年的基层历练与卓越表现,已成功跻身东南沿海某发达城市的副高官行列,成为z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他的妻子高雪莲同样才华横溢,担任某对外部门副处级新闻发言人,她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在gj舞台上展现出“兔子”们的智慧与风采。

由于刘文夫妇都是事业心极强的职场精英,两人一心扑在工作上,以至于至今未能育有子女。

这一现状让他母亲甘凝心急如焚,日夜期盼着能够抱上孙子孙女。

不过,他爹刘之野道是看的开,毕竟刘文两口子还年轻,没看后世的那些大龄剩男剩女们,四十多结婚,还照样不耽搁生孩子嘛!

时代不管怎么变,老刘家的传统规矩依旧不变。

在除夕这天,全家老少都要穿上新衣,一起焚香祭祖,依照长幼尊卑向刘氏的列祖列宗的牌位磕头辞岁。

接下来就是除夕的重头戏,吃年夜饭了。

虽然他们老刘家早就发达了,根本不缺吃不缺穿了。

但无论什么时候,这刘老家的年夜饭都必须丰盛。

因为他们老一辈燕京人觉得年夜饭的饭菜的好坏,也代表着来年事业能否兴旺,年年有余,谁家也不愿意过年饭菜都不够吃。

年夜饭过后,甘凝将早就准备好的芝麻杆撒满院子。

然后一家人在刘竟斋的带领下,都要踩在上面。

随着一家人的踩压,芝麻杆发出响声,“踩岁”仪式得以完成。

这一项目,刘家人是保持了几十年了都没有变过,别的人家也许早就没有了一仪式了。

其实,平民老百姓才不讲究这么多,只有像刘家这样的大家族,才会重视。

当然了,除夕夜还要将屋内屋外的灯都全部点亮,家里必定要亮如白昼,这样来年才能红红火火。

于是,诺大的刘家大院是彻夜灯火通明。

初次在刘家大院度过春节,高雪莲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这些京城传统风俗在高家从未有过,让她倍感新奇。

虽然高家如今声名显赫,但作为外来户,家族的兴盛不过是近二十年的事。

与刘家这样的几百年望族相比,高家在一些方面自然难以企及。

除夕之夜,万家灯火,守岁的时光总是充满温馨与欢乐。

大人们围坐在一起,或搓麻将、或打牌,欢声笑语中还不忘紧盯春晚的精彩节目。

而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奔向院子,手提灯笼,点燃鞭炮,清脆的爆竹声伴随着他们的欢笑,回荡在夜空中。

这一刻,全家老少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

对于钟小伟来说,这是今年最令他兴奋的时刻。

因为,钟兴国也在部队,所以一家人就没有回老家过年,钟小伟就留在了姥爷家。

与回爷爷奶奶家相比,钟小伟显然更偏爱这里。

倒不是因为这里的美食更加丰盛,而是因为这里有他更向往的玩乐时光。

姥爷家宽敞的庭院为他提供了尽情玩耍的空间,更有一大群兄弟姐妹陪伴左右,让他的除夕之夜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与期待。

更何况,今年刘竟斋买了好多好多的烟爆竹,他们几个小家伙放到正月十五都可能放不完。

晚上吃完饭一,钟小伟这些小孩子们便在院子里点燃烟爆竹,然后整个刘家庄地区的鞭炮声便响个不停。

十二点一到,在鞭炮声中,刘家人又再次聚集在院子里摆满了祭品的祭台前,焚香叩首迎接诸神下凡。

这也宣告着天增岁月人增寿,只求春满乾坤福满门。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焚钱粮,用来请各路天神下界。

在老刘家过春节,被当做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事情。

过去老燕京人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这是高潮期;往后一直要延续到二月初二龙抬头,这是尾声阶段。

前后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时间长,活动内容必然就十分丰富。

从腊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年俗活动就接踵而至,例如祭灶、办年货、除尘垢、贴春联、挂“福”字、做年菜、祭祖神、祈福贵、放鞭炮、驱邪祟、包饺子、团圆饭、压岁钱、拜新春、逛厂甸、吃元宵、观龙灯、猜灯谜、看会……

这些不仅是刘家人以及燕京人的习俗,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逐渐积累的民风民俗的集中释放和展示。

华夏人一向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以及树立良好家风的原则。

为了监督一家人的日常行为,鼓励鞭策家人按礼教规矩行事,就出现了在厨房这个最容易产生家庭纠纷和口舌的是非之地供奉灶王爷的习俗。

用灶王爷来监管婆媳、妯娌以及全家人,让众人有敬畏之心。

这也形成了全民共识,那就是灶王爷要把每个人的表现都记在心中。

到腊月二十三回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将亲自到人间视察,根据每个人的表现给予奖惩,从心理上引导人们宽容行善。

所以每到腊月二十三的时候,长辈都会买瓜和其他供品,严肃地举行叩拜烧香仪式,恭送灶王爷上天。

这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是很可笑的,但这种教化民风的仪式,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社会有着积极向善的意义。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也叫“扫尘日”,这是在过年前进行的一次彻底的大扫除。

拆洗被褥衣服、清洗器皿家具、掸拂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全民的卫生日,无疑是有利于全民健康的。

曾经政府提倡的“爱国卫生运动”,与此也是一脉相承的。

此外,因为“尘”和“陈”同音,所以这项活动就有了“除旧迎新”的含义,寄予了人们把陈旧的运气、穷运、晦气统统赶出门的期望。

就像人们洗浴后要梳妆一样,扫净庭院后,自然就要装扮一下。

首先要贴春联、挂“福”字,用大红纸写“福”字贴在迎门的影壁或屋内的墙上、院子里的水缸上等等。

传说恶鬼怕火光,因为火光是红色的,所以红色就可以驱鬼。

“福”字象征着来年的五福临门:一福是长寿;二福是富贵,有钱有地位受人尊重;三福是康宁,身心健康安泰;四福是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五福是子孙满堂,老有所依,也有人说是善终。

这五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只不过在春节欢乐的日子里,体现得更集中。

后世的某支付平台的过年“集五福”活动就是由此而来的。

同时,过年还要买年画贴在屋里,年画的内容都有“福、禄、寿、喜”的寓意。

比如大胖小子抱一条金红色大鲤鱼,有“吉祥有余”之意;“喜鹊登梅”寓意喜讯到家;贴大红对联和挂五彩的挂钱,是为祈福纳祥、驱灾求安之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