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针对金国和西夏的战略,初时是非常谨慎的。
金国有新金在背后牵制着,又经过了灵壁之战元气大伤。
但金国也下了一招妙棋,主动出让临洮,让西夏重新和宋国接壤,把西夏拉进了战团。
这种情况下,宋国谨慎地做出了先灭西夏,再图中原的战略。
为了贯彻这一战略,迄今已经推进了将近五年的计划。
整个计划,从杨沅入川前一年多就已经开始了。
但是,随着西夏和陕西战事的异常顺利,一部分朝廷大员从一个极端迅速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他们忽然觉得,我又行了!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对金国开战,一举夺回祖宗之地?
所以,一些大臣书:金已疲弊,不堪一击。陛下当诏令诸路帅臣,齐头并进,直取中原,一举灭金!
与西夏纠缠不休,一旦金国恢复元气,便错失良机矣。
大宋的文官是真的喜欢以天下为己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官李显鹤,一个管理当地盐政、茶政的官员,也兴致勃勃书给小皇帝。
他说,两淮精锐尽出,再密传檄文,号令中原义军各取州县,则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矣。
这种呼声的人还挺多。
激进派的用心是好的,可是其言其行其措,只能说是太过天真。
但,小皇帝又懂多少兵法呢?
这么多饱读诗书、东华门外唱过名的好男儿都这么说,可是正迎合了这个年轻人好大喜功的脾性。
不过,稳重派的呼声也不低。
稳重派抱着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心态,向朝廷大声疾呼,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就忘乎所乎。
历史,宋国不管是对西夏还是对金国,可都有过初战大捷,随后大败的先例,而且还不只一次。
这种虎头蛇尾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杨沅现在控扼了宝鸡、天水,对陇山、六盘山一带形成威胁,北指凤翔,东胁长安,足以牵制陕西金军不敢轻易涉入宋夏之战。
当此时也,应该令杨沅止步于箭筈岭,经营好宝鸡与秦州,牵制住金军就可以了。
杨沅切不可越箭筈岭一步,以免令金军过于紧张。
否则一旦金国选择全面开战,就失去了牵制金国的本意。
当此时也,应该让杨沅就地屯军,作为预备队的刘锜经兰州开进西夏,与吴璘两路并进,谋略西夏。
还别说,这套说法的确是原定计略的一部分,而且听起来颇有见地。
所以,迎合这一说法的大臣也很多。
此时,沈该老相公已经正式致仕荣休,魏良臣成为首相。
而魏良臣也认为这一策略是稳扎稳打,最为正确的。
不过,杨沅从陕西传回捷报的同时,也书表达了自己想调整战略的意见。
要知道,当初制定这一战略的时候还是五年前,那时候杨沅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摆平西军三帅臣。
那时他还没有研发出火炮火铳,也没有在亲身经历后,如此直观地感受到金军战力的整体退化如此严重。
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就在最前线,他太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
杨沅这一路兵马,进入陕西地界的,已经有近十一万步骑,这是潼川路和利州中路除留守各城厢军外的全部人马了。
杨沅仔细规划了一下,认为凭借这支大军,他是有机会光复陕西全境的。
哪怕再稳妥一点,那么将陕西全境自南北方向一分为二,攻占靠西的一半也是办得到的。
一旦达成这一战略目标,他就可以从米脂直接杀奔兴庆府,而刘锜军则可以继续向前移动驻扎地,进入陕西境内。
这样一来,在南面还有吴璘军遥相呼应,西夏军首尾难以相顾,就可以迅速解决西夏威胁。
到那时,西军三虎就可以出函谷关,两淮大军北,新金帝国南下,把金国彻底吞噬。
杨沅规划的这份战争蓝图也挺美好的,反正晋王是信了。
杨沅在京时的左右手萧毅然、卢承泽等人也是竭力拥护的。
这一来,便又出现了第三种呼声,调整先帝时制定的原战略计划。
由于这个计划,是由杨沅这位功勋累累的重臣提出来的,所以朝廷也不能不予重视。
究竟当如何决定,小皇帝听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由得头大如斗。
如今他虽还没有亲政,但晋王和首相意见相左,那他理所当然就要成为仲裁人。
但,小皇帝也拿不定主意了。
他渴望成功,又担心失败。
而一旦他做出决策,那么失败的责任,就要由他承担了。
有了先皇短暂而辉煌的文治武功,他的心理压力可是颇大的。
一时间取决不下,心事重重的小皇帝,又习惯性地踱进了宗阳宫。
自从他登基之后,赵谌的境遇便大为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