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叔放心我什么也没有答应,没有给什么承诺。”“对的,我们不可能给任何承诺。”
“找我们的人不少,但我们肯定不能代替师叔你做主。”
“送礼给我的,我都没敢让他们进门。”
“我是压根没有告诉他们我住在哪。”
江成哲也开口:“正明这些天有不少沪城这边厨师协会和餐饮协会的人找我,都是要各种约我出去吃饭唱k,不过我都拒绝了。”
冯正明看向江成哲:“看起来他们倒是很有眼光,知道找我,我肯定不见他们,所以找到你了。”
江成哲义正言辞:“我不会放弃底线,肯定不会去应酬他们。”
冯正明点头:“我们不用去应酬他们,我们有我们的底气在,我们只需要把两家店经营好。”
在场众人纷纷点头认同。
大家心里都明白。
为什么那些人会主动找他们?为什么都想要进冯正明的这两家店当学徒?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甚至是一些明明已经干了好几年厨子的人,都愿意放低身价来给冯正明当学徒?
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冯正明两家店在沪城半年时间里,已经做出足够口碑。
不光是在国内美食圈有足够的口碑。
更是获得很多海外在国内人的赞扬。
在如今的年代里,你的店被国内再多人的吹捧,可能都不如获得一些海外人的认可和称赞。
而冯正明在西餐馆街上的店,可不仅仅是获得海外人的称赞。
是已经成为很多海外在国内工作人,平时经常会光顾的店。
他那家店周围的那些西餐馆都被海外人忽视。
这其中固然有冯正明全国状元身份加持。
也有他和科夫曼交手后,他已经传播到海外去的名气。
但更重要的是,他对菜品做出的一些改良,尤其是加入了一些西式的点餐形式。
不拘泥于是什么菜系,不在乎什么中西餐之别。
就是用“好吃”这个最直观的点征服所有人。
所以越是这样,越是需要注重口碑。
学徒的招收上是绝对不能讲一点情面。
既然已经商议完毕,接下来冯正明他们在招收学徒的事情上也是不再讲任何情面。
按照约定的时间,让想要应聘的人纷纷到店里来试工。
两家店的试工几乎是同时进行。
那些想要进冯正明这位状元店里的人,很多在第一次试工后自己就主动放弃。
原因很简单,冯正明两家店里的强度确实是有些太高了。
火车站那边店里后厨还要好上一些。
在西餐馆街上这家店后厨,冯正明他们对学徒的要求很高。
很多试工的人觉得,这根本不是招学徒,完全像是在招别人店里的大厨标准。
可是尽管知道确实足够苛刻,却没有人敢提出任何异议。
因为只是试工也就能够直观的感受到。
冯正明后厨里的厨师别看都年轻,但能力上是真的个顶个的强。
刀功这种基本功不用说,上灶的时候煎炸烹炒也都很娴熟。
最关键是,他们都能够按照冯正明要求配合完成工作。
尤其在午间客人多的时候,后厨里明明已经忙得飞起,但是冯正明的协调下,大家分工合作依旧能够很好的应付。
甚至都不能称之为“应付”。
在试工学徒们看来,冯正明他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艺术创作。
每一道菜的每一个步骤,都被拆分的非常细致。
每个人就是要保证自己负责的步骤绝对不出错,甚至是要达到足够的标准。
这么一来,后厨里出的每道菜几乎是能够保证完全一致。
单单是这一点,可能是很多放低身价,来冯正明这里当学徒的厨师都不曾见识过。
一直以来,无法标准化是中餐的一个问题。
同样一道菜,可能在不同厨师手上,最终呈现出的品质会天壤之别。
在冯正明这里,他通过把步骤进行了详细拆分。
让不同的人负责不同的环节。
这就如同是某个相声段子里说的。
切葱师专业只切葱。
在冯正明西餐馆街上这家店后厨,也形成这么一套完善的流程。
所以能让后厨出来的菜,几乎是能做到一致水准。
几轮试工下来,有受不了严苛要求自己走的。
更多是被冯正明毫不客气筛掉的。
最后剩下的一部分人,冯正明按照之前的设计,给他们分成了两组人。
“我要先跟你们说明白,你们都是学徒,我不管以前你们是什么身份,在我的店里你们都是学徒,你们也只能拿学徒工资。
店里会管你们午饭和晚饭两顿饭,当然你们吃不惯也可以自己带饭来吃。
另外你们两组人会进行两班倒,你们每个人之间都会是竞争和伙伴并存的关系。
三个月的期限,最终谁能够真正留下来,就看你们接下来的表现。”
冯正明把话说的很直白,对所有人他也都是一视同仁。
并且他没有按照一些学徒的要求,把相同地方的人安排在一组。
他是直接把所有人打乱,混着编进不同的组内。
“警告你们,不要在我的店里搞什么地域歧视,另外我的店里不允许说你们家乡话,全都要给我说普通话,哪怕再不标准也都要说普通话。
如果我听到你们在后厨用你们家乡话交流,那就给我滚蛋。”
冯正明最后不客气的吐出“滚蛋”两个字。
同时目光盯住了沪城本地的几个学徒。
几个人本来还想交头接耳,被冯正明目光盯住,再听到他不客气吐出“滚蛋”两个字,顿时全都不敢再去交头接耳。
冯正明这样的要求,自然是获得外地学徒的一致支持。
这样一视同仁,明显对外地学徒会更友好很多。(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