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一天天过去,园子里的种子渐渐发芽、破土而出。嫩绿的幼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贾长生得知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他多次亲自来到园子,查看作物的生长情况。
然而,种植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一天,负责看守园子的太监发现,一些幼苗的叶子上出现了许多小孔,像是被虫子咬过的痕迹。众人顿时紧张起来,园艺师们立刻对这些幼苗进行检查,发现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害虫在作祟。“陛下,这可如何是好?”负责监督种植的大臣焦急地向贾长生汇报。
贾长生皱了皱眉头,说道:“立刻想办法消灭这些害虫,不能让它们毁了我们的希望。”
于是,园艺师们开始四处寻找消灭害虫的方法。他们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尝试了各种土办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就在众人感到绝望的时候,一位老园艺师突然想起,在他的家乡,有一种草药可以驱赶害虫。
“陛下,臣愿意一试。”老园艺师说道。
贾长生点了点头,说道:“好,你尽管去做,只要能消灭害虫,无论什么方法都可以尝试。”
老园艺师从宫外找来了那种草药,将其熬成汁,然后喷洒在幼苗上。奇迹发生了,那些害虫纷纷掉落,幼苗终于恢复了生机。众人都松了一口气,心中对老园艺师充满了敬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子里的作物逐渐长大,地瓜藤蔓爬满了地面,土豆植株茁壮成长,玉米也长出了高高的秸秆。看着这些生机勃勃的作物,贾长生的心中充满了喜悦。
到了收获的季节,园子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太监和宫女们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地瓜、土豆从土里挖出来,将玉米从秸秆上掰下来。看着那一堆堆饱满的果实,众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贾长生亲自来到园子,看着这些收获的作物,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次种植试验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要将这些作物推广到全国,让大隋的百姓都能受益。
“众卿,此次种植试验大获成功,这是我大隋之幸,百姓之福。”贾长生兴奋地对文武大臣们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将这些作物推广至全国,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上这些高产的粮食。”
众大臣纷纷表示赞同,并开始商讨推广的具体方案。他们决定,先从各地挑选一些有经验的农民,到皇宫来学习种植技术,然后再让这些农民回到家乡,传授给其他百姓。同时,朝廷还将提供种子和农具,鼓励百姓积极种植。
在贾长生的大力推动下,地瓜、土豆、玉米等作物在大隋的土地上迅速推广开来。几年后,大隋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而贾长生,也因为这一举措,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尊敬,成为了大隋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帝王。
在大隋帝国紧锣密鼓筹备发展、沉浸在新作物带来的希望之际,其崛起的消息如一阵强劲的风暴,迅速席卷了中原大地,令周边各国为之震动。大元、大清这两个与大隋接壤最近的国家,更是如芒在背,忧心忡忡,一场场关乎国家命运走向的朝会,在各国朝堂相继展开。
大元的皇宫大殿,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间尽显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后的雄浑气魄。巨大的穹顶之下,一盏盏琉璃灯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映照在满朝文武那凝重的面庞上。
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身着华丽的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高高在上的龙椅之上,他的眼神中透着草原雄鹰般的锐利与警觉。此时,朝堂之上气氛压抑,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诸位爱卿,近日听闻那大隋在辽东崛起,先是覆灭了高句丽与百济,如今又似有向外扩张之意。朕想听听,诸位对此事有何看法?”元英宗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在空旷的大殿内缓缓回荡。
话音刚落,一位身材魁梧、身披铠甲的将军大步走出队列,此人正是大元的镇国大将军铁木真·巴特尔。他抱拳行礼,声如洪钟:“陛下,臣以为这大隋来者不善。我大元虽兵强马壮,但也不可掉以轻心。那大隋既然能轻易灭掉高句丽与百济,足见其军队实力不容小觑。依臣之见,我们应立即加强边境防御,增派兵力,以防大隋突然来袭。”
铁木真·巴特尔的话得到了许多武将的赞同,他们纷纷点头,低声附和。然而,一位身着锦袍、面容儒雅的中年官员却站了出来,他是大元的丞相耶律楚材。
“将军所言虽有道理,但臣以为,战争并非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耶律楚材微微躬身,不紧不慢地说道,“大隋刚刚立国,想必也不想轻易挑起大规模战争。我们不妨先派遣使者前往大隋,探探他们的虚实,了解他们的意图。同时,我们也可以加强与周边各国的联系,形成联盟之势,共同应对大隋的威胁。”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大臣认为耶律楚材的建议过于软弱,担心会被大隋轻视;有的大臣则觉得这是一个较为稳妥的办法,既能避免战争的风险,又能争取时间做好应对准备。
元英宗微微皱眉,陷入了沉思。他深知,大元虽然强大,但多年来征战不断,国内百姓也渴望和平。若轻易发动战争,不仅会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还可能影响到大元的稳定。
“丞相所言也有道理。”元英宗缓缓开口道,“不过,边境防御也不能放松。这样吧,先派遣使者前往大隋,同时,命令边境守军加强戒备,不得有丝毫懈怠。”
“遵旨!”群臣齐声领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