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勤王(三)(1 / 2)修武兴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三年正月初十日,一支兵马沿着山西的黄土路蜿蜒而行,这支兵马人数并不很多,却是都大部分都骑着马,即便是没骑马的,也坐在马车上,机动性相当好。

这支兵马不消说自然是刘仁玉所部了,他们在渡过黄河以后,昼夜前程日行三十里,急速向京师推进。

随着镇北堡的兵马与建奴距离的的拉近,兵将们因为即将要面对大战而伴生的紧张气息日益隆重,这个时候,刘仁玉打算开个战前会议,宣讲一下进兵方略。

是日夜,大军行至宁武县境内扎营。按照镇北堡步兵操典的要求,众兵士将马车首尾相接,以之为屏障,外布拒马,挖堑壕,布明哨暗哨守卫,然后炊事马车造饭,兵士们各自吃饭歇息。

此时,中军大帐内灯火通明,刘仁玉正召集手下主官们开会。

“诸君,北地风雪甚大,兵士们保暖措施可到位否,可有因风雪苦寒而患病者,冻伤者否?”刘仁玉问道。

“托大人的鸿福,兵士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护耳,手套俱全,且日日有热水,热食,无有冻伤,患病者。”众人应道。

“甚好,你们多加注意,无论是战兵,还是辅兵,都是我镇北堡中兵民,都要善待,明白否?”仁玉道。

“是,大人,我等记下了。”众人应道。

“甚好,今日召你等来此,我的意思是,一起研究一下进兵方略,大伙儿都敞开说话,不要有所顾忌哦。”刘仁玉为了哄大家发言,还专门加了一个卖萌的“哦”作为后缀。

“大人,额铁牛与德胜都是粗汉,这等军机赞画之类的事情,额们不擅长,便是要额们说,额们也就是提兵跟建奴厮杀便了,没甚权谋。反正就是一句话,大人您就是把刀架在咱的脖子上,额们也说不出来。”张铁牛与杨德胜都是武力值极高,智力值余额不足的主儿,赞画实在不是专长。

“嗯,铁牛,德胜一向如此,我一直都知道。”刘仁玉说完,就转移目光,一直盯着李继业。

李继业被刘仁玉盯住,只觉得脊背发毛,他无奈之下,只好进言道:“大人,听说建奴拥兵数十万,我部才数百人,相差太大了,咱们自然是不能与建奴正面对敌,我部兵马应当避敌锋锐,寻建奴之小队兵马,与之交战。这样,既可以保存我部实力,又可以杀敌立功。”

“嗯,你这个主意很好,我也是这么个意思,咱们这点儿兵马,到了京师跟建奴大军对上,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所以,自然是不能力敌的,咱们不到京师,免得被人瞎指挥,白白送了性命。”

“那敢问大人,我等该当如何作战?”李继业问道。

“我军不去京师,只在建奴兵马附近活动,而且要全力避开建奴兵马,如果要避开建奴兵马,就必须查明敌情,这个事儿嘛,”刘仁玉说到这里,先停顿一下,接着就望着刘仁杰道:“仁杰。”

“在,”刘仁杰应道。

“到了京师附近,着你带人日夜不息,探察敌情,实时回报,不得有误。”刘仁玉命令道。

“是,”刘仁杰单膝跪地,接令道。

“仁杰时时刻刻将建奴军情报告给我们,我们就保持机动性,碰着建奴的大部兵马,就躲起来,碰着他们的小队人马,就吃掉。”刘仁玉道。

“敢问大人,建奴多少兵马对于我军来说算是大队人马,又是多少人才算是小队人马?”马文山问道。

这马文山由于是顶替何二狗出征之人,刘仁玉并不十分熟悉此人,是以并不曾问他用兵方略,这时他突然有此一问,倒让刘仁玉楞了一下。

是啊,究竟多少建奴兵马才算是大队人马,又是多少人马才算是小队人马呢?刘仁玉其实也不知道。

刘仁玉默然良久,乃曰:“诸君,我军经过切实操演,战力较延绥他部兵马要强,你们认为对不对?”

“对。”

“辽东军素称天下强军,战力较我军要强,对不对?”

“对。”

“强如辽东军,也被建奴按着打,胜少败多,对不对?”

“对。”

“诸君,咱们行军打仗,为虑胜先虑败,建奴兵将久经沙场,连我大明最强的辽东军都不是他们的对手,我们还不如辽东军,所以我认为应当按照建奴兵士1个打我们10个的比例,来确认敌军人数。我认为,建奴兵马在20人以内,就算小队人马,我部可以与之接战,诸君以为然否?”

作为军士主官,刘仁玉在评估敌我力量时,很是头痛。把自个儿说的太弱,敌军说的太强,怕伤士气,我军气势尽丧反过来说,又怕我军骄横。所以,先保个险,按照十比一的比例来确定敌军数量。

刘仁玉话音即落,就连素来争强好胜之心最强的杨德胜都没有一句反驳的声音,众人默然良久,才说道:“大人说的是,我等拜服。”

“甚好,正确地认识敌我力量对比很重要,不要怕他们,也不要小视他们,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你们自行领会,接下来我来说具体的方略。诸君听好了。我军进至京师左近,当根据仁杰所部探来的军情,避开敌军大部队,等到敌军20人以下的兵马出现的时候,我军在预设阵地上布好军阵,等他们来攻,再一举歼灭之。”

大伙儿听了刘仁玉的方略,李继业,杨德胜,张铁牛,刘仁杰都不停点头,表示认同,唯有马文山问道:“敢问大人,怎样才能让建奴进攻预先布好军阵的我军,他们不怕埋伏吗?”

“山人自有妙计。”刘仁玉故作神秘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