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4章 开国功臣(1 / 2)言不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晨,当东京百姓从睡梦中醒来。

许多人甚至不知道昨晚发生了惊天之变。

然而皇宫大庆殿上,已然江山易主,改朝换代。

翰林学士陶谷宣读大周小皇帝的诏书,以柴宗训的名义自称年幼,才德不足,上有愧苍天之托,下难承先帝宏图大志,恐有负天下黎民百姓。

检校太尉、归德军节度使、禁军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才德兼备,功勋卓著,三军拥戴,百姓称颂,可承重任。

故而上承天意,下顺民情,自愿逊位,禅皇位于赵匡胤。

说到底,不过只是个流于表面的形式罢了,彼此留个体面。

赵匡胤按照古往今来的做法,先后三次辞让,奈何符太后与小皇帝盛情难却,百官也一再请求,这才“勉为其难”答应,登基称帝。

因赵匡胤节度的归德军驻地在宋州,故而根据传统,新朝国号定为大宋。

改朝换代,年号自然也是要更换的,从即日起后周显德年号废黜,改元建隆。

建隆元年正月初四,大宋王朝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赵匡胤的头一道诏书是尊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一应礼仪待遇不变,仍以天下养。

小皇帝柴宗训改封为郑王,享亲王礼仪与待遇,由符太后教养,大周宗庙仍旧四时祭奠。

如此做法,算得上仁至义尽,朝臣们无话可说。

安置了前朝,大宋自然也要奠基。

最重要的便是立庙,在东京城中修建赵氏太庙,追封并供奉赵氏先祖。

起码五代以内的赵家先祖会被追封为皇帝,尚且在世的母亲杜夫人,则被尊为太后。

亡故的前妻贺氏、现任正妻王氏都将得到皇后的名分。

不过按照流程,正式的册封需要太庙落成之时,才会正式进行。

相比于家事,更重要则是国事。

比如论功行赏,以及大宋第一次重要人事任命。

宰相,天子辅弼,文官之首。

赵匡胤没有做任何调整,后周的三位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官居原职。

六部衙门几乎也没有任何变化,只有极少数调整。

比如起草禅位诏书的陶谷除依然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外,兼任知制诰,草拟诏书的重任托付给他。

所有人都知道,陶谷发达了,这只是起步,未来前程不可限量。

除此之外,便是归德军掌书记赵普,出任谏议大夫,算是酬谢昨夜赵普披黄袍之功。

别人不知道,但赵匡美却比任何人都清楚,陶谷未必比之赵普可差远了。

这可是未来的大宋宰相,半部论语治天下,深得天子倚重。

武将方面,昨夜从龙之功立即兑现,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原本的禁军将领,全都官升一级,成为侍卫马军都指挥司、侍卫步军都指挥司的正副主将。

至于禁军三衙另外的殿前都指挥司,都点检赵匡胤登基为帝,自然没有人敢接替他的位置。往后也将一直空缺,成为摆设。

换句话说,从后周过度而来的京城禁军,大半掌握在这个武将手中,可见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倚重”。

潘美、楚昭辅等归德军亲信将领,也都得了封赏,只不过职位相对逊色一些。

不过作为赵匡胤归德军的亲信,他们的前程不在诸位禁军大佬之下。

除此之外,一些和兵变毫无关系的人,也都得了重赏,高官显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