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七章 劫匪之策(1 / 1)伸伸懒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百姓们走投无路选择造反那是因为他们真得已经一无所有了,造反也是死,不造反也是死,索性就不如造反了。

可这些士绅豪商们不一样,他们的能量确实比普通百姓大得多,但是拥有得越多,也就越怕失去,他们是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的,最多是背地里花银子找些黑恶势力、地痞无赖闹闹事儿罢了。

其实朝廷的新税法的征收对象虽然较为侧重于高收入群体,但是整体来说,征收比例还是很人性化的,对于这些士绅豪商们根本谈不上负担,只不过这些偷税漏税惯了,如今连着义务之内的纳税都视为了负担和损失。

朱天启在打定主意改革赋役,推出新税法的时候,自然也早就想到了会有今天这种局面,普通百姓对于新税法自然是拥护的,可这些大地主、大商人们定然也是绝对抵制的,对此,朱天启也早就想好了对策。

虽然说,身为一国之君,只要一声令下,便可把这些闹事的士绅和商人们一网打尽,再搞搞杀鸡儆猴的手段,这些人自然也就老实了,可是这些人毕竟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士绅)和富可敌国的财富(豪商),真要来硬的,恐怕也有一定的风险。

这个风险不限于在内部,还可能来着外部。

如今朝中百官,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再是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了,反而是成为了各地利益团体的代表和附庸,也就是说,得罪死了这些士绅豪族,也就得罪了朝中百官,也就意味着可能影响自己统治的稳定。

而另一方面,则是现在建奴未平,大明外患依旧严重,很多富商都在与建奴暗通贸易,因此也给建奴提供了许多物资,因此建奴才能积累那么多财富与物资,实力一天比一天强大,大明的官员们也有人在与建奴暗通款曲。

若是自己真把他们逼急了,那么这些富商定然会更加疯狂地为建奴提供物资和财富,以此来报复大明,同时也为将来建奴入关,做好了投敌叛国的准备,那些官员们定然也是一样,他们即便现在没有机会背叛大明,但将来一旦建奴入关之后,他们定然会毫不犹豫却投敌。

因此,来硬的是下下之策,还是应该用一些手段才能更加保险一些。

朱天启的对策就十分简单了,这得从一个有趣的故事说起:

从前有一个劫匪,劫了一群人,然后劫匪就对这群人说,“你们排队来给我交钱,第一个交100,第二个交200,以此类推,排得越靠前交的钱就越少,排的越靠后,交的钱就越多!”

于是人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过来排队交钱,甚至排在最前面的人还十分得意,认为自己交的钱比其他人都少,最后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给劫匪交钱,连反抗都忘了。

这故事虽然听起来有些离谱,但是人性就是这样,这群人明明可以团结起来打败劫匪,却为了个人利益而互相敌视,只为能够抢到一个靠前的位置。

朱天启认为这个劫匪的招数是很高明的,比起使用强硬的手段,逼得对手们团结起来对抗自己,不如把矛盾转移,让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去内斗。

因而朱天启给江南各布政使司的税务司下令,通知各地的纳税大户们,凡是积极配合纳税的,越早到税务司衙门进行备案登记,朝廷减免的赋税便越多,最早来的一批甚至可以免征当年赋税。

此令一下,效果那是十分显著的,尽管那些士绅豪商们一个个表面上还都不为所动,表示绝不上朝廷的当,定要团结一心,抗争到底,但是背地里,却早就有人争先恐后地跑到税务司衙门里去登记备案去了。

这种事情一旦有人开了头儿,还有谁会傻啦吧唧地继续观望,要是再去的晚了,岂不是还要比别人多交上几成的税银?

收到各地税务司衙门递上来的奏疏之后,朱天启顿时笑得前仰后合,“这就是这群士绅豪商们的劣根性啊,满脑子都是利益,都是自己腰包儿里的银子,他们哪里有什么义气可讲?”

而听到消息的钱谦益和钱龙锡则感觉十分无语,他们是没想到,皇上竟然用这种小计俩就轻松摆平了江南士绅豪族联合抵制新税法推行的危机,也都暗骂这群士绅豪商们实在是不争气。

至此,赋役改革和新税法的施行已经成为定局,不论是以钱谦益和钱龙锡为首的东林党,还是朝中的其他势力,都再也无力回天了。

这间大事得到了解决,朱天启也终于可以把心思重新放回陕西布政使司的事情上面来了,如今朝廷的赈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灾民们得到了有效救助,地方上也平靖了不少。

而对于陕西布政使司的春播,朝廷派出的农政官员也已经下到了地方,开始手把手教授农民们更加先进和科学的农业种植技术,这些农政官员都是徐光启亲自培养出来的,是朝廷从年轻举人和进士中遴选出来,愿意从事农政工作的一批年轻人,这些人在若干年后,也大多成了大明农业界的专家和学术泰斗。

这些人中,虽然不排除有一些是着急做官才接受这次朝廷的派遣的,但是大多数人还是真心实意想要做些事情的,毕竟都是年轻人,还是有一腔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热血的。

因而这些人到了地方之后,都是肯吃苦耐劳的,每天早出晚归地去给农民们上课,也时长亲自跑去田间地头,在实地教授和帮助农民们,农民们渐渐地也对这些年轻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好感,都感觉这些年轻的官员没什么架子,而且也不像平日里见的那些读书人那般迂腐。

这些年轻人毕竟都是认真学习过一段时间农业知识的,也接受过徐光启成体系的速成培训,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这些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们被他们指导着种地,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不服气,但是稍见成效之后,也都对他们十分信服了起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