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3章 策动(2 / 2)码十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北府军兵员主要来自广陵和京口逃避北方战乱而来的流民,大都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压迫、家园被毁的人,他们极度渴望返回故里,同时对少数民族政权有着巨大的仇恨,所以组织成军队后战斗力十分强大。八万对百万,双方的强弱显然不能简单通过数字对比来衡量。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军事形势与西晋军事形势极为近似,苻坚也基本因袭了西晋灭吴之战的方略,但是组织却极不周密,连水陆并进的基本方略都未落实,最终一处失利招致全局动摇。西晋灭吴之战在军事上是经过十几年的周密策划,充分准备,五路出击、水陆并进,部署上有正有奇,首尾策应,战役全过程均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

回眸淝水之战当日,史书记载之详实,语言之生动,当属中国古代战争记述之冠。“草木皆兵”,面对不甚明朗的军情和本就不振的军心,夜探敌营的苻坚,居然说出了“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的话语,主帅未战而先怯,败象初显;“贪功之退”。

古今中外,两军交战,突然变动阵列都是极大的冒险。前秦军后退的初始动机,是为了直击东晋半渡之军。但彼时前秦军早已军心骚动,这种草率的以退为进策略,更加容易对军心产生巨大负面影响,最终遭叛将朱序一吼而崩。

“苻融之死”。擒贼先擒王,主将为一军之首,任何时候都是敌方的重要攻击目标。军势崩坏之际,苻融临危不乱,代苻坚挺身而出,欲整军再战,后落马为晋军所杀,可见前秦的近卫精锐是何其不堪,竟不能保卫主将安全。苻融阵亡,导致群龙无首,败局无可挽回。前秦军在晋军持续打击下的风声鹤唳,也为苻坚前秦政权后来的分崩离析奏响了凄凄挽歌。

比较两次南北统一战争的成败得失,再回顾后续历史的走向,不难发现北方要军事统一南方,关键在于条件成熟与否。西晋的成功和前秦的失败,都说明统一的先决条件是北方政治形势的明朗平稳以及南北双方军事实力的变化。

两晋南北朝时期,只有当北方民族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北方民族融合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北方又积蓄了统一南方所需的力量时,北方的统一战争才能成功。至于战争的性质,“正朔”的争论,其实意义不大,此亦一“正朔”,彼亦一“正朔”,“正朔”并不是不能改变的。统一战争中胜利的一方,自然会是“正朔”的执笔者。

而从南边往北展开统一之战,唯一的成功例子只能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洪武皇帝朱元章了,毕竟这是一位传奇一般的存在。其实这个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古代,一没高铁二没高速,打仗首要考虑的就是经济账,从经济成本上讲,北伐就要比南征的成本大的多。

古代打仗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问题,南北方在地形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南方多江河多丘陵,北方多平原多山脉,这样的地形因素让北伐和南征在后勤运输成本上有着巨大的差异。

南方打到北方,到了平原地区没有河流,运输只能通过陆路去运输,古代打仗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运粮,沉括在《梦溪笔谈就记载过,一个民夫一次性能携带过六斗米,这六斗米差不多够一个士兵吃三十六天的,但是运粮的民夫也要吃饭,这么计算下来这六斗米就够一个民夫和一名士兵吃十八天的,就算士兵也带上几天的口粮,一个民夫最多也就能供应一名士兵吃二十天的粮食,这还没算民夫返回途中所消耗的粮食。

有人说了可以通过骡马运输啊,骡马一样要吃草料的,运量确实大,但是消耗也一样大

所以说要是北伐,从南京运粮到北京一百斤粮食能剩三十斤就不错了,人家稍微守守城池,你这边就得因断粮而撤退

如果南征,你就可以顺流直下,南方多江河,完全可以通过水路去运输,水运就比陆运成本要低的多,船装的粮食不但多,所需的人力也少,路上消耗的粮食更少,效率是陆运的好多倍,所以北伐所付出的人力,物力等经济成本要比南征大的多,这也是古代大多数都是从北往南统一的,很少见到由南往北统一的

又有人说朱元章不是从南往北统一的吗?朱元章能够由南往北统一也是仰仗了一个重点,就是元朝人修的“大运河”这条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当时朱元章北伐就多次用这条运河去运兵运粮,在攻打元大都的时候朱元章的主力就是由河南沿大运河北进的。

朱元章整个战略核心也是围绕着大运河展开的,先打山东再打河南,保护运河两翼不被切断,只要这条运河在朱元章手里,北伐就胜了一半了,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出水运对古代战争的重要性,

除了运输问题,在古代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北方是要领先于南方的,直到五胡之乱后南方的经济才逐渐有超过北方的趋势,一直到北宋的靖康之变后才完全超过北方的

所以从人口等硬核实力上讲北方强盛的时间要超过南方

这就是古代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从北往南统一的。

但是眼下,燕王朱棣要面对的并不是由北往南,还是由南往北,他要面对的是一座城,挑衅整个天下。

这样的难度简直是开天辟地的,眼下的燕王朱棣心中十分没有底,甚至有些发虚也显得极其正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