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归来。
秦锋一身长衫行簇拥在一群着着绯色官袍的大臣中央,姚广孝则一身黑色僧衣寸步不离跟在他身边。
无官一身轻,姚广孝不受官职很大原因怕就是不愿受拘束,没有官职的姚广孝,即便有鸿钧寺官员来回转悠监察大臣们的失礼行为,姚广孝也依旧在秦锋耳边叨咕叨的说个不停, 丝毫没把鸿胪寺的官员放在眼里。
秦锋可没姚广孝那样的资本,他虽无官职,却也并不敢像姚广孝那样肆意妄为。
最关键是,他还在做好稍后谏言朱棣的腹稿,虽已拉拢到了丘福为首的一些靖难勋戚做盟友,但最终目的还是要拉拢到绝大多数, 甚至是全部大臣的,若发言不够精悍, 号召力便不够强大, 怕是很难成行。
因而不管姚广孝说什么,秦锋都哼哼哈哈敷衍着回应着。
不过姚广孝自从南郊回来就这么一直跟着他应该也是有原因的,想来是他把在大祀天地回来提改北平为北京之事提前告诉朱瞻基,朱瞻基把此事告诉朱棣,朱棣又知会给了姚广孝了。
若是不然,姚广孝也不至于非挑今天一直跟着他了。
等等,这和尚笑得这么贼,莫不是有抢他功劳的打算。
看来此事宜早不宜迟,若是晚了怕是要横生枝节的。
到时候不仅他少了份功,怕也要得罪丘福那些被他说动一起谏言朱棣的勋戚的。
想明白之后,随着众臣才一踏进奉天门,秦锋便阻断了行进的众臣,站出身来,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而与此同时,礼部尚书李志刚落后秦锋一步,刚抬出脚正欲出言却被秦锋抢先一步。
“臣...”
想随同秦锋身后跟着说话, 却又被朱棣抢先了。
“说!”朱棣神色威严,大手一挥道。
朱棣知秦锋要说什么,怕的就是有朝臣横生枝节破坏了秦锋的谏言,又哪会给其他人说话的机会。
有了朱棣的应允,秦锋底气倍增,中气十足朗声开口,道:“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繇外藩,入承大统,而于肇迹之地,皆有升崇,切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都,请陛下准允。”
一人之言,肯定是不足以起到谏言的效果的。
此言一出,丘福为首的一些靖难勋戚随之随同秦锋高呼,道:“请陛下准允改北平为北京, 定陪都。”
振聋发聩大有逼宫之意,朱棣脸色不见喜怒,眼神却是瞥向了其他大臣。
这些人中,有不明所以不知如何处置的,也有意料当中等着其他人表态的,更有神情不满不愿接受此事的。
脸色神色精彩尤属陈瑛等人,有人不敢过分扭头只活动眼珠子传达着各自意思。
但结果迥然,秦锋的率先截胡让他们都显措手不及。
沉寂许久,陈瑛率先表态,喊道:“请陛下准允北平改北京,定陪都。”
秦锋抢先了他们一步是不假,但现在朱棣很明显是存有试探朝臣忠心程度的心思,若是再被别人抢先,那可就吃屎都赶不上热乎的了。
随着陈瑛表态,原本准备领头谏言的李至刚紧随其后。
李至刚谏言本就约定好了附和着,他开后,马上又拥出了一大批谏言改北平为北京的朝臣。
两拨人马会和,支持者亲顷刻间壮大了不少。
这下一些中立派也开始附和支持。
没用多久,一些呈观望之态的人也加入了进来,这其中显著代表便是像解缙这种从建文朝归附至朱棣麾下,又想随朱棣披荆斩棘大干一番的朝臣。
北平作为龙兴之地,改北平为北京,定陪都实属有史记载正常范围内的事。
只要不是应天府关乎着大利益,担心定北平为此都动了自己奶酪,亦或者心中极不满朱棣者,其他人对这种正常范围内的事情几乎是不会存太多敌意的。
没用多久,便形成了绝大多数的支持率。
瞅着如此情况,朱棣也不再等了,直接大手一挥道:“既为众卿之请,朕该当应答,即日起各有司立即着手册立改北平为北京,定陪都之事。”
这只是朱棣同意了此事,最后决定至少还需朱棣敲定驻北京别都各衙门的人选。
朱棣是有迁都准备的,北平的经营较之于应天府会更重要些,自不能随便选派个人过去了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