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伸默默地点了一下头。
李林甫老了,但他还有儿子孙子,不将李伸三叔搞下台,以后必然老账新账一起算。当然,李林甫做梦也未想到,最后是杨国忠替李亨算了这笔账,而且安史之乱接踵而来。
但李隆基有李隆基的顾虑。
废立太子可不是一件小事,已经废了一个太子,岂能再废第二个太子。
而且废了李亨,立谁为太子,四子李琰出身薄,才能平庸。六子李琬有雅望,其母出身同样寒薄。九子李一早夭,十子李璲是李琬的弟弟。关键李琰和李琬都因为母亲遭到武惠妃打压,在李瑛生前,与李瑛走的近。
下面还有十几个孩子,有的也有才华。
但问题是上面有那么多哥哥,不立他们,立这些更小的儿子?
加上高力士力保,于是李林甫一直未得逞。
开始时李林甫没有“无中生有”。
他写了一份奏本。
杨玉环让魏诚代问,魏诚安排人问一问,何错之有?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世子为何将两不良人强行拖到十王院,以至十王院和京师骚然。
为什么拖呢,李伸给出的说法是杨玉环命令查问的,你们有资格进入庶人府搜查了。
但确实是李伸强行将韩毕二人拖到庶人府的。
这也是必须的,事情不闹大,这件事多半就此揭过。
处理后揭过与没有处理揭过是两样的,未处理揭过,魏诚还会呆在万年县县尉的宝座上,然仇怨已经结下,下次他还会害李伸。
这个家伙必须搞掉,那怕仅是贬官,也不能让他留在长安城。
当年三庶人谋反,主上顾念亲情,将数子交由庆王看养,未赐死罪,为何不安份地呆在十王院,却跑将出来,抛头露面?
李伸几兄弟能不能出入十王院?杨玉环可能说了几句好话,李隆基说能。但能不能,过去好几年,沉迷于酒色的李隆基可能自己也糊涂了。
世子为何开美味居?或谓其舅家开的,就是舅家开的,美味居各种奇技淫巧,谋利之法,也是世子想出来的。作为世子,如此做,妥不妥当?
在唐朝,官宦之家经商,是叫与民夺利,不管美味居是不是李伸开的,至少李伸犯了与民夺利的错误。
但这几条不狠,狠的是下面两条。
世子让赵家雇了许多人替其榨油,养猪,种菜,美味居也雇了许多人,这些人变相地等于成了世子的下人。为什么十王院视而不见,是因为李伸将美味居大部分盈利拿了出来,贿赂了十王院各宫人与金吾卫。
世子雇了这么多人,又贿赂了这么多人,想做什么?
但这条还没下面一条狠。
杨真人替窦太后祈福,李伸却用一枚镜子,求来杨真的字悬挂于酒楼上,招摇过市,成何体统?
作为庶太子之子,试图阴结杨真人。且杨真人自幼养在深闺深宫,不谙世事,易被蛊惑,世子是何心思?
奏本上几条说的很是阴狠,但不急,李林甫并不是要对付李伸,有了这个奏本,后面才能无中生有。
……
“韩公,将魏诚的案卷交到政事堂,由给李哥奴处理吧。构陷,非我等之行为。”
自秦汉起,历朝多执行三省制度,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但这三省谁权利大,一直起起伏伏。隋时是尚书省权利最大,尚书省之首为尚书令,一般不置,或成为荣职,于是尚书省的次贰左仆射往往就是真正的首相。
到了唐朝,开始时权利向门下转移,尚书省沦为执行部门,故政事堂就设在门下省,侍中成了首相。
自武则天起,又将权利向中书转移,政事堂搬迁到了中书省。又将中书令称为右相,侍中称为左相。而且为了办事方便,出现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等官职,又让左右相身带尚书之职。改来改去,三省变成了四不像,连尚书六部也打散了。
然后替李林甫和杨国忠专权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但也不代表左相没权利了,因为左相负责审核,李林甫奏本呈上后,李隆基又打给了李适之审议。
还是有点权的,不然李伸也不会说李林甫有些头痛。
李适之让韩朝宗将案卷交到政事堂,实际就等于交给中书,交到李林甫手上。
“哥奴居然连几个孤子孺人(诸王的小妾,如赵氏之流)都不放过。”
李林甫上的奏本是朝议,非是禁中语,韩朝宗也听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