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年来的习惯,李治说过的每句话,现在都在脑海之中。
商业,市场,成立粮仓中转站,统一售卖。
建立实业编队,以军民结合的形式,伐木、挖矿、采药,根据所得来发放工钱。
让老百姓不光只是农耕挣钱。
同时,在学堂内以“系”的名义,成立多个思想教学,其中最为务实的就是木工系和冶矿系。
李治还说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
“要成立科技院,对冶金,改造农具,改造军备等做准备,直接由学堂输入人才。”
一连串的思想下来,几乎定下了之后五年内陈留的内政发展。
一群人七嘴八舌,全都被激活了般,连蔡邕先生,和他的女儿蔡琰也忍不住参与其中,各抒己见,商讨无数用具与思想的碰撞,苏秦也提出了些许很有建树性的建议。
直到后半夜,荀彧喉结下翻滚,嘴唇干涉,已经是不知道多少次发呆了。
后面很多策论他都是跪着听完的。
这是……
定国安邦之策啊。
这就是被许劭兄弟传为奇人的李治大人。
他不过是才二十出头而已,年轻有为啊……
不知不觉,天都快亮了。
李治打了个呵欠,想到还有一天时间,就要启程去洛阳,那么也就耽误不起了。
于是颇为长舒口气,结束了话题。
“各位,大概的方略便是如此,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考虑一下,等我回来的时候给我答复。”
荀彧叔侄对视了一眼,错愕道:“诶?!我们不是已经跟随大人了吗?”
“跟随了吗?”
怎么忽然如此说。
“否则的话,知道这些秘辛,通晓了大人的发展方略,哪还好意思再拒绝。”
陈群也点头:“嗯嗯,从三个时辰前,我就已经铁了心要跟随大人了。”
“我愿入仕,追随大人,造万世之基!”
“大人,在下定当殚精竭虑,施行大人之方略。”
荀彧与荀攸也都热血沸腾,毕竟听了李治在各方面的策论之后,他们也明白辅佐他占住兖州的重要性。
兖州之地,的确是退可守,进可争。
现在李治没有提及任何争霸天下之事,但他们心中大多明白,一旦洛阳有变,整个大汉分崩离析,那就意味着,从兖州而出,鏖战征伐,或许是必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