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十九章 科技创造财富(2 / 2)昌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别看大宋表面上富足,但底子里却十分缺钱。

打仗要钱,朝廷发俸禄要钱,赏赐功臣也要钱,皇帝修建园林宫殿,游玩出巡更是要钱。

尤其是这些年,赵佶一直在宫城的东北建艮岳,大笔大笔地往里砸钱,西北又和西夏始终处于战备状态,几乎是以整个西北的财政养兵。

在和西夏开战之前的宝元元年(1038年),陕西、河北、河东三路的财政总计五千零三十万贯,而三路的财政支出为四千八百三十三万贯,还能有两百万贯的结余。

但是到了宋夏战争开始后的庆历二年(1042年),三路立刻大幅提高税收,以达到支出的平衡,其中单单陕西路,财政收入就暴涨到了三千三百九十万贯,支出更是达到了三千三百六十万贯。开封府当年的税收也暴涨了一千万贯,支出多了近五百万贯。

沉重的财政压力不得不逼着大宋的君臣们想办法改变,于是才有了范仲淹范相公的庆历新政,从减少政府开支的角度,力求改善当时冗兵、冗官、冗费的现象,使行政效率提高。

但改革中牵扯到了真正的利益分配,触及到了整个官僚阶层的利益,使得新政无法持续进行下去,于是这次改革宣布失败。

大宋就像是一家企业,继续一大笔现金,增加现金流无非开源节流,既然节流进行不下去,于是就有人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是不是能够通过开源来解决问题?

王安石就是有这种想法的人,他提出既然钱不够用,那政府就得通过一系列理财的手段来增加收入。

不过历史给出的结果是他所推动的熙宁变法一样失败了。

当时以司马光为首的人认为这是政府在和民间争夺财富,天下的财富就像是一盘菜,政府从中夹多了,民众手中的财富就少了,大举反对。

且不说王安石在改革中的举措是否得当,但赵楷确实是比较认可王安石开源的想法,只是介于时代的眼光,王安石没有找对方向。

正确的方向,后世一个伟人说了这么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所以,赵楷认为,司马光的想法是狭隘的,交易的本质是供需之间的关系,只要找到新的需求点,财富就能不断地流通起来,经济这个盘就会越做越大。

而发展科技就是在不断地创造新的需求点。

就比如香皂这个东西,用来洗澡绝对比皂角好多了,所以就一定会有人想要天天用它。

而香皂制作需要各种原材料,比如猪油,比如赵楷需要的碱、石灰,因为香皂和肥皂的销售,必然会增加需求,所以就会有人去多养猪,挖矿等等。

财富不就产出来了么?

所以,越是复杂的东西,经过复杂的工序,创造出来的财富就越多,想要发展经济把盘做大就必须发展科技。

对于当下的时局来讲,赵楷点科技树来获取财富也是必须的,国家如今已经入不敷出,赵佶沉醉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美梦之中,疯狂压榨民间的财富。

待得其后数年,与辽金的大战一起,就会非常尴尬的发现,民间也没有多余的财富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