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出去见识一翻昨行?袁初冬首先将报考学校全部选择在了省外,省内的高校他一概没有考虑。
至于专业,所有一、二、三档志愿,他只填写了三类——中文、建筑和医学。
……
离高考大约还有两周的时间。
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变得分外炎热。
高三的冲刺也渐入尾声,不论是文科班还是理科班的同学们,学习成绩基本上都已经定型,很难再有什么大的变数。
随之而起的,是一股浓浓的离别情绪笼罩在同学们心头。
三年的同窗生涯,三年的互相鼓励,三年的携手同行,铸就了他们友谊的小舟,凝聚了他们宝贵的情谊。
而今,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分别了,少部分幸运的同学会成为天之骄子,也有一部分同学可能会选择复读。
但大多数同学,注定会结束校园生活,从此走向社会……
如此情形,怎能不让这些正处于多愁善感之龄的同学们离情满怀?
于是,同学之间互送明信片开始流行起来。
每一张明信片,都是同学们爱的表达,都承载着同学们的真情和厚谊。
而明信片上的字里行间,那些感情又是那么的纯朴而真挚,那些祝福又是那么的诚恳而热烈——
“如果你是一棵树,那么我愿意做一只鸟,在你的枝丫上筑巢,为你唱四季不断的歌……”
“朋友,请一路走好,人生路漫漫,友谊共长存。请你相信,在你人生的每一个路口,都有我关注的目光……”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不必感叹,不必忧伤,同学啊,让我们彼此祝福,共同拥抱美好的明天……”
事实证明,环境和氛围对才情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学们仿佛在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多情的诗人……
在这方面,涉及同学之间的友情,袁初冬自然不会掉队。
班上有多少同学,他就送出了多少张明信片。
哪怕是平时没有多少交往,甚至是两年时间都没能说上几句话的女同学,他也一一在明信片上写下了自己的临别赠语。
另外,高一时的部分同班同学,袁初冬也按熟悉程度,选择性的送了明信片,写了祝福语。
其中,在赠送给汪小月的明信片上,他认真的写道:“汪小月同学,高中同窗情,明日再相会!”
真是够土,也够呆的噢……
而袁初冬收到的明信片,零零总总码在一起有七八十张,他在一一看过之后,全都郑重地收了起来。
又过了几天,学校领导、班主任及各任课老师与同学们拍毕业集体照,几十号人同在一框。
相机,记录下了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
渐渐地,同学之间的合影留念也盛行起来。
刚开始时,只是三三两两的同学,相约着去阳高街道上的照相馆照相。
后来,前往相馆的同学越来越多,照相馆里场地小,折腾不开,于是相馆老板干脆带上设备去学校,给同学们来了个上门服务。
学校领导和老师也不反对,在学校里面照相,既可以方便同学们,还可以节约同学们的时间不是?
于是在学校的石板路、花丛中、荷塘边、操场上,到处都是同学们合影留念的身影。
袁初冬和欧阳查德打听清楚照相的收费情况后,叫上袁道军、张三清、戴智慧等“八公子”成员,一起在学校大门口合了个全家福。
然后“八公子”成员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和背景,摆出各种姿势和造型,留下了珍贵的纪念影像。
当然,与班上的其他同学也是要合影留念的,但女同学除外。
实际上,有鉴于不许恋爱的思想“深入人心”,当时班上大部分的男女同学都没敢一起照相……
高中毕业后,袁初冬把这些照片和明信片全部存放在家里。
可惜天长日久,几年时间过去,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照片和明信片风化褪色,再作“过塑”等保护性处理已经迟了,让他懊恼不已。
那可是青春的见证啊。
虽然照片上同学们身上穿的都是清一色的粗布衣服、妈妈布鞋,看上去土里土气的,明信片也并不是如何精美,不少同学的字迹还写得歪歪扭扭。
但照片和明信片,分明承载了太多的回忆——美丽的母校,拼搏的青春,纯洁的友谊。
曾经的过往啊,只能在脑海中去回味和寻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