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千一百五十六章:求月票!!!求订阅!!!(2 / 2)拉姆雷克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在古代如果想参加科举,首先需要家世清白。在报名时,报名表上须写明祖上三代的信息,部分特殊人群(女人,商人,罪犯,僧人等等)会被限制,例如,祖上三代有人做捕快的,那么三代人以内也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魂穿的穿越者还好点,要是身穿……那完蛋了,你连户籍都弄不到!

有人可能会问了,不填真实的信息不就行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原因有三。其一,因为报名表上,不仅需要有祖上三代的信息,更需要有当地人的担保,担保人的信息也需详实,一旦考生信息有假或者在考试中作弊,那么担保人会承担连带责任接受惩罚。其二是提交上去的考生信息,会有专门的人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参加科举考试,而参与审查的人大多由朝廷任命,他们如果出现任何偏差,都是重罪,所以审查过程极为严格。其三,使用假的信息报名尽管能侥幸通过乡试审查,但在之后朝廷的任命和接下来的考试中都会再次受到调查,一旦在皇帝面前被拆穿,就是欺君之罪,重则诛九族。

科举考试的第三大难点,就在于试题和阅卷十分严格,试题不仅考验考生文笔能力,还需要其博学多才,通揽古今,懂得治国之法,对于社会的发展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且为了避免考生作弊,设立的考棚也是非常考究的。每间考棚大约1平米,三面设立高墙,加上一个简易的屋顶,只有一面是开放的。考生带着行囊和口粮,进去后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科举考试现场通常会禁声,气氛显得十分压抑,而且按照朝代不同,考试的时长也大有不同。短则3天,长则9天,清朝时期的考试就是九天制,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就会出现考生考完试就疯了的现象。

考完试,就算结束了吗?

并没有,真正的审判才刚刚降临,众多考生的考卷会被主考官随机派发到阅卷人员手中,阅卷员也不知道自己审批的是谁的卷面,所以不会存在阅卷员徇私舞弊的可能。后来卷面制度改革,出现了类似现代密封线一样的弥封法,就连主考官自己也分不清究竟自己拿的是谁的卷子,这一制度的改革从更深层次上提升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性。因为古代县市区人口密集,而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常常与人口数量和人丁赋税相关,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难度。于是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就会有一些富家子弟为了通过考试而对主考官行贿,这也增加了平民学子应试的难度。清朝时期,文字狱盛行,甚至不能出现谐音梗,科举考试变得更加严格,由于八股文成为主流,考生的思想也受到了限制,这也是导致清朝时期人才匮乏现象的主要原因。

清朝因为人才的匮乏导致贪官污吏非常多,这些人远离京都,天子也无暇注意他们,这就让这些人更加的明目张胆,以职务之便大肆敛财,一度将科举考试弄得乌烟瘴气。范进能在这样的大环境通过乡试,高中举人,喜极而疯也是情有可原,书中也有细节表明,来送信的三报一眼看出范进因为喜悦过度而短暂失心疯,说明他也经常见到这种场面。古代的封建思想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信念就一直支撑着那些人不断参与科举考试,甚至有人考到垂暮之年,仍一无所获。

另外也别小看了那些读书人,真的别看不起古代读书人,能考上秀才的,都特么是高端人才了!

不是吹牛逼,真的!

“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南北朝时期的科举虽说是用来选拔人才的,但依旧需要被官员保举,所以这和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差别。随着科举制度不断发展演变,隋唐科举制设立秀才科,到了宋代,考中礼部会试便可被称为秀才,但成为秀才又谈何容易。“秀才”的录取率比清华北大都低,今天我们通过古今对比来看一看,秀才在当今能算得上什么学历?在古代科举制度之下,先通过县试成为童生,通过府试成为秀才(一年一次),通过院试成为举人,通过乡试成为贡士,通过会试成功成为准进士,通过殿试的前三名分别由高到低分为状元、榜眼和探花,殿试合格者均称为进士。单从等级划分上来看,我们不自觉地便联想到了我们现在从幼儿园到博士甚至到获得更高的学位历程。想想看,仿佛成为第二级别的秀才还是很简单的。

对于现在来说,我们是在九年义务教育下上学的,那时候可不像现在,宋濂笔下的《送东阳马生序》中,曾写到宋濂曾经的求学经历。

家境贫寒没有书可读,只能借大户人家的书来抄读,加冠后,又必须跑到百里之外,恭恭谨谨地向老师请求问题。不像现在,随随便便就有书读,有老师教。对于宋濂来说,他是幸运的。但不是所有的穷苦人家都可以遇到一个能借书的大户人家。所以说成为秀才这条路很是艰辛。我们接着看,对于童生考中秀才,可不是像现在小升初这么简单。以清朝的统计为例,260年间,平均每年才产生2000个秀才。这可是全国范围内,一年才两千人,虽然说那时候人口没现在多,但每年2000个秀才也是少得可怜了。这秀才的录取率可以说是很低的,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备考中”的秀才,都有需要做些什么?考秀才之前,需要备好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左传等书籍,共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当然不是备好这么容易了,不仅仅需要通晓书中道理,还需要背地对答如流,没有半点瑕疵。这些书也不是说句话就给送到家的,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只能自己掏钱买,读书人有很少干农活,只能向家里要,或者向亲朋好友借。这些以来,那些备考的学子们的生活条件自然会下降。

精神生活满足了,物质生活也就不怎么在意了。这万千学长就在这种环境下日复一日地备考中度过。考试有通过的就有落榜的,有太多的人考了很多次都没能考上,落榜后回家又多了一份来自家人的精神压力让他们有苦说不出,只能继续勤学苦读下次再战,所以说“十年寒窗苦读”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这些为了考取秀才的童生们,他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只有一小部分,就像我们现在考大学一样,每个城市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是很少很少。但相比较来说,我们却比他们幸运,至少我们比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一旦迈出那一步,要不就是平步青云,要不就是穷困一生。既然考中秀才如此困难,那么考中秀才又意味着获得什么样的地位?熟悉周星驰电影的读者应该记得,在《九品芝麻官》里的方唐镜在和周星驰扮演的知县对峙时,并没有下跪。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了?因为在古代,只要考中秀才便相当于有了一些特权。见到官员不用下跪便是其一。身为举人的方唐镜自然不用下跪,甚至还可以和知县大人争辩案情。

也就是说当上秀才,就隶属于朝廷,自然便有了平民百姓没有的特权。除了见到官员不用下跪,不仅免除徭役,还可以接收到朝廷发的俸禄,官吏不能私自用刑,可以没有约束的四处游历。古代不仅仅制度等级森严,对于穿着来讲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读书人会穿着长衫,一般百姓就穿着很简单。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自诩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总是穿着破旧的长衫不曾更换,不屑于当穿短衫的短衣帮为伍。这不也恰恰说明了长衫成为了读书人的一种标志。但是不要觉得有了这点特权,秀才已经很厉害了。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是普通人,就因为我们够普通啊!

不是你突然得到力量,你就真的发生了转变……哪有那么简单!

所以格尔,即便成为屠神者,依然还是那个部落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