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五年初,残冬的风仍带着几分凛冽。
朱棡踏入东宫,目光扫过那恢宏壮丽的殿宇,琉璃瓦在日光下泛着清冷的光。
他身着锦袍,身姿挺拔,嘴角微微上扬。
那语气中带着几分藩王独有的豪爽与锐利,朗声笑道:“大哥,瞧瞧这东宫,可比往日越发气派了!
不过我瞧着这规模,倒觉得里头已经有些门道了。”
朱标微微皱眉,轻轻摇头,神色间透着太子特有的稳重与忧虑。
他背负双手,踱步至朱棡身侧,长叹一声道:“三弟啊,按我的想法,东宫着实无需如此庞大奢华。
若把这些耗费的钱财用在应天府旧城改造上,那些百姓便能少些困苦,多些安乐,这才是真正的惠民之举啊。”
朱棡点了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思索。
他抱拳说道:“大哥心怀苍生,这是大明百姓之福。
只是皇家宫苑,关乎朝廷颜面与国体威严,有些事也不得不权衡。
但大哥既这么说,想必是有更为周全的考量?”
朱标苦笑着叹了口气,目光望向尚未竣工的建筑。
“话虽如此,可如今还有诸多建筑尚未完工。
这季节天寒地冻,又不宜施工,只能等春暖再说。
唉,这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实在让人头疼。”
二人并肩走着,朱棡跟着朱标走到温室殿附近,一边走一边说道:“大哥,此次东宫修建,耗费巨大,想必也让朝廷财政吃紧了吧?
这让我想到,咱们朝廷要推行诸多事务,处处都离不开钱。
就拿《海外就蕃计划》来说,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不是小数目。
单靠朝廷财政拨款,恐怕难以为继。”
朱标神色凝重地点点头,“是啊,三弟,这也是我一直担忧的。
如今百废待兴,诸多事务要推进。
可财政压力着实不小,每一笔开支都得精打细算。”
朱棡顺势说道:“所以之前我才提议搞股东大会。
皇家工程也好,海外就蕃也罢。
让勋贵、武官,甚至商人入股。
既能筹集资金,也能分散风险,对朝廷推行各类事务大有裨益。
就像这次东宫修建,如果当时采用类似的模式,或许财政压力也不会如此之大。”
朱标眉头皱得更紧,神色间有些不满。
他略带责备地说道:“三弟,当初你提议搞股东大会,我就觉得风险不小。
让勋贵和武官参与,已能彰显朝廷仁义,为何还要拉商人入股?
这商人重利,行事多有算计。
其中变数太多,不得不防啊。”
朱棡目光坚定,语气透着果敢,上前一步说道:“大哥,《海外就蕃计划》艰难异常。
所需人力物力巨大,单靠勋贵和武官远远不够。
尽早建立相关制度,就算有问题也能控制在大明内部,不至于影响与藩属国的关系。
长痛不如短痛,此事宜早不宜迟。
再者商人虽重利,但只要加以引导和约束。
他们也能为朝廷所用,为大明的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