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载坖继续的扶着嘉靖皇帝走着,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朱载坖道:“儿以为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当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法。如此一来,才能将大多数的矛盾转移出去,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裁判位置。”嘉靖皇帝惊讶的看了朱载坖一眼,他也没想到朱载坖会说出这样的见解。
但是作为过来人的嘉靖皇帝,也知道这种方式不过就是一时之用,真到了关键时刻,哪怕是作为裁判的皇帝,也是不得不下场的。
要不然,根本就没法扭转乾坤。
这就好比先秦时候的商鞅变法一样,倘若只用商鞅在前面冲锋陷阵,而秦孝公却不能为他亲自压阵,给予极大的支持力度,纵然商鞅有天纵之才,他不可能成事的。
毕竟在先秦时候的变法,可不止秦国一家。
而其他国家之所以没有变法成功,一是因为支持变法的国君意志不够坚定,二则是支持变法的国君命不长久,而他们的继任者又不能意识到变法的重要性,只想着眼前利益的争夺。
所以,在战国那样的不变则亡的大争之世都已经那么艰难了,更何况是现在天下一统的时代?
要知道天下一统之后虽然在整体的历史上要比战国那种分裂状态下的七国要强上不少,但是也正是因为一统的缘故,也使得原来只是区域性的小问题,瞬间就膨胀为了整体性的大问题。
在这样大问题跟前,不要说变了,就算是维持下去,可以说都是极难的事情。
因此有时候的问题虽然谈论起来是简单的,但在做的时候,可就没那么轻松了。
不过朱载坖能说到这里,嘉靖皇帝也是很欣慰了,至少在他看来,朱载坖已经掌握了部分治国用人的精髓,没有莽撞到了凭借个人意志就想着改变世道。
最⊥新⊥小⊥说⊥在⊥六⊥9⊥⊥书⊥⊥吧⊥⊥首⊥发!
为此嘉靖皇帝也微微的点头称赞道:“不错,你能有这样的心思和想法,朕心甚慰。”
“但凡事都讲究一个过犹不及,倘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法可以一直好用,朕也不必放走张璁,杀了夏言,罢了严嵩,启用徐阶了。”
“他们这些人都是朕曾经手中的矛,但他们不在位置上的时候,他们就是阻碍朕的盾。所以想要一直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之法,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你手中要用的那根矛足够听话,足够锋利才行。”
“要不然,这一矛刺出去,可能就会被盾折断,到时候,不仅矛没了,你也会受到了来自盾的伤害。”
“所以,要想让事情办成,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运气也是你必不可少的东西。”
嘉靖皇帝的这番话也是极为透彻的,直接就点到了事情的本质上。
看来历史上的嘉靖皇帝之所以没有真正的成为一名中兴的有位之君,可能就是因为他的“运气”不够好,手中始终没有握着一根足够锋利的矛,为他荡开局面。
而他能用的矛,不是锋利不足,就是本来就有问题。
所以这可能也是嘉靖皇帝始终无法将自己真正的影响力拓展出紫禁城之外的重要原因吧。
毕竟,一个天子,一个皇帝,想要真正的至高无上说一不二,并不是只靠着权术就可以达成所愿的。
他必须得有锋利的矛才行。
就比如汉武帝一样,他之所以能够比肩秦皇,其根本就在于他手下的人才简直就像是雨后春笋一样,一个接一个的冒出来。
文治方面有东方朔,主父偃等人,武功方面又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不世猛将!
反观嘉靖皇帝手中,除了前期的张璁可用可以,其余的人就没一个是靠谱的,没一个是跟他真正一条心的人。
武功方面,嘉靖皇帝多想培养仇鸾当做自己可以依仗的兵锋利刃,结果这货不仅是个草包,而且还贪得无厌,把嘉靖皇帝给予他的信任和恩宠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所以,嘉靖皇帝没有将他早年英明果断的成就和中兴之势持续下去,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运气”太差了,想用人的时候,手中的人要么不够硬,要么干脆就是个混子。
在这样的情况,嘉靖皇帝还能支撑这么多年,想来也是不太容易。
朱载坖道:“父亲,儿觉得大明运气应该也到了。”
嘉靖皇帝听着朱载坖这话,也不由惊讶的看了朱载坖一眼。
“你说说看?”
朱载坖道:“首先是儿,儿得父亲和兄长的庇佑,不仅有了今日的成绩和能力。而且儿发现现在的朝廷之中,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有几个可用之人。”
“比如父亲指派给儿的两位先生高拱,张居正二人,他俩就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锐意,另外还有海瑞,他更是如此。海瑞虽然没有高拱,张居正此二人的能力和心机,但是此人未尝不是一把锋利之刃,可以切开以往不能寸进的顽疾。”
“还有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他们要帅才有帅才,要将才也有将才,而且还都能独当一面建立功勋。”
“倘若能把他们都用好了,至少在未来二十年内,大明的国运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甚至还能做出一番堪比唐宗宋祖一般的功绩!”
“因此,儿觉得未来未尝不可按照父亲的夙愿去发展!大明未曾不可再现辉煌,打破枷锁,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嘉靖皇帝听着朱载坖的话,他的脑海里也闪现出了朱载坖说的这些人的身影。
虽然其中有些他没见过,但这并不妨碍嘉靖皇帝的想象。
嘉靖皇帝想着这些人的才能和年纪,心情果然也振奋了起来。
“你说的不错!这些人当真是都难得一见的良才璞玉!没想到朕还能有此运气,在有生之年遇到了这么一群璀璨之才。老天当真是待朕不薄啊!”
嘉靖皇帝的心情瞬间充满了无尽的希望,仿佛他已经看到了这些人在朱载坖的支配和重用下,为大明建立出不世之功。
所以在这一刻嘉靖皇帝的心情也是无比愉悦的,他常常自比汉文帝,如今看到朱载坖点出的这些人才之后。
嘉靖皇帝更是觉得自己的历史使命就是如同文景二帝一般,就是在为接下来的一代积蓄力量,让国家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
求月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