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80章 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2 / 2)破贼校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滦州、天津勉强能交出一份过得去的答卷。至于其它地方,连江苏省首善之地的扬州都如此,其它地方朕更指望不上。

现在新政改革,张相率领的内阁步入佳境,朕没有什么好担心的。随着工商大兴,经济形势的一日千里,依法治国建设要加快步伐。”

王一鹗点头附和:“皇上英明。臣在进京途中,顺江而下,路过两湖、江西、安徽和南京,与一些旧故聊了聊,发现各地经济案件层出不穷。

原告被告双双喊冤,原本主持公正的地方司法官员,或是束手无措,或者是稀里糊涂。矛盾不断激化。

究其原因,正如皇上所言,新的生产力在不停地发展,所需要的新生产关系却没有随之发展起来。

工商大兴,工业革命,自由贸易,全是此前闻所未闻的情况,产生的问题也让许多儒学出身的司法官无从下手。

他们虽然记忆超群,把朝廷颁布的律法背得滚瓜烂熟,司法流程说得头头是道,可是遇到实际案件,就完全原形毕露。

臣发现,杨开泰案在大明各地,比比皆是。矛盾越积越多,怨恨越积越深,皇上,臣觉得真的不容忽视。”

海瑞接着说道:“天下的矛盾和怨恨来自不公,只有坚持公正,才能缓和矛盾,化解怨恨,才能天下归心,百姓安居乐业!”

海瑞掷地有声的话让朱翊钧许久说不出话来。

海瑞还是自己心目中的那位海瑞。

他心中有大明社稷,把天下苍生放在第一位,所以在激荡变幻的时代风云中,这位过去看上去很迂腐执拗的老臣,反而成了第一批改变头脑,接受新思维的重臣。

朱翊钧欣然地说道:“好,既然我们君臣三人达成了一致,那么下面的话就好说了。

建立完善的依法治国制度,扭转目前不利形势,朕觉得关键在两处,一是刑部,二是司理院。

刑部管着检法部门,是大明最重要的司法行政部门。不仅有警政部门,负责刑事案件的前期侦办,还有检法部门行使重要的检法权。

相对而言,检法部门能主动确保司法公正,司理院却只能被动确保司法公正。所以刑部在依法治国方面,应该承担起重要作用,必须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的先锋。”

朱翊钧顿了一下又说道:“此前鉴川公担任刑部尚书,完成了刑部转型的工作,从上到下建立了警政部门.丰功伟绩。

只是张相推行新政改革,千头万绪,需要强有力的助手,于是就迁鉴川公为左丞。刑部尚书改由一泉公郭乾担任。

说实话,朕对这两年刑部的工作是不满意的。正好一泉公年老体迈,主动提出辞呈,朕也欣然同意,然后想着让子荐你去担任刑部尚书。”

朱翊钧看着王一鹗,郑重地说道:“朕希望你去刑部后,继续鉴川公的警政建设。但是重中之重,就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检法队伍,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建设。”

王一鹗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此次调回京师,会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够执掌六部中非常重要的刑部,王一鹗其实是满意的。

内阁总理张居正,左右丞王崇古、魏学曾、王国光、潘季驯,身体都没有任何问题,不可能空出坑来。

那么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就是最好的选择。

王一鹗此前琢磨过,工部、礼部、户部肯定不会让自己去,专业不对口。

吏部倒是想去,可王一鹗觉得,另一位出任天官的机会更大些。

那么就剩下兵部和刑部的机会最大。

刚才皇上开口问自己杨开泰案,王一鹗心里就猜到刑部尚书应该跑不掉了。

“臣谨遵圣意。”

朱翊钧点点头,转头看向海瑞,“大洲公要退下来,朕希望海公能够执掌御史台。”

王一鹗心里一惊,不由生出羡慕之意。

接替赵贞吉出任御史中丞,那必定要加衔资政局大学士,成为三大巨头之一的臬相。

现在朝野上下都知道,四位资政大学士号称四巨头,其实前三位才是真正的巨头,分掌相权,政相、戎相、臬相。

第四位资政大学士其实是平衡用的,它更多的作用是加重内阁总理在资政局的话语权。

军国事有七成要靠内阁决策和执行,话语权必须要重一些。

海瑞放下捋胡须的手,自然垂下,肃然地问道:“皇上,那赵公如何安置?”

“朕准备把律政院改为宪议院,下设条例局。律政大夫改为宪议大夫。

石麓公为宪议中大夫,大洲公为宪议左大夫,这次要一并退下来的郭乾、卢镗、马芳几位,为宪议右大夫。其余退下的从三品以上官员,加宪议大夫。

退而不闲,根据治国理政的不断发展,领导条例局草定和修改律法条例,初步审议,再交资政局讨论,最后钦定,明诏公布。”

海瑞没有出声。

朱翊钧问道:“海公,朕有心把御史台交由你执掌,此事朕在正月里给你的书信里有提及过,也有请你构想一下,如何开展御史台的工作。

三个多月过去了,朕相信海公在心里反复斟酌过,现在,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王一鹗心里一震,皇上对海公的敬重果真不同一般,居然在正月里就私下给他透了风。

不过平心而论,王一鹗觉得海瑞出掌御史台,再合适不过。

他转头看向海瑞,跟朱翊钧一样,期待海瑞的发言。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