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98章 统计司挂牌,都察院上马,寒门世家争破头皮(合5K8)(2 / 2)剑从天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为此,都察院此次新设部门,人员选拔也当优选科举出身之人,首重品德,次看才学,以寒门子弟为先。”

“嘶——”

“什么?!”“寒门弟子优先?”

苏曜再一次语惊四座。

正如之前所说,御史台乃是清贵的衙门,是世家大族最喜欢用来给族人镀金的部门。

如袁绍、韩馥、以及眼前的司马朗,皆是御史出身的中原名族世家,就可见一斑。

如今苏曜提出都察院新人优先科举出身,而且还是寒门弟子优先,可以说是直接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御史台都察院垄断的念头。

因此,苏曜的话音一落,书房内的气氛顿时就变得凝重起来。

在座诸人,郭嘉是颍川寒门,对政策颇为赞同,而卫觊刚刚升官,也不会说些什么,至于王凌则是苏曜亲信,虽是世家出身,但边郡世家在朝廷的地位还不如中原寒门,更是全力支持。

唯有那司马朗和荀攸,两人届时中原名族豪门,他们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寒意。

首先发话的是荀攸,他缓步出列,深施一礼道:

“大将军明鉴,臣闻《易曰'穷则变,变则通',大将军革新御史台,诚为治世良策。然则——“

荀攸顿了顿,目光扫过满室悬挂的竹简舆图:

“自光武中兴以来,世家子弟在台谏之职亦是屡有建树:昔袁安持节雪冤,杨震暮夜却金,皆为御史清流楷模,今若尽取寒门,恐失累世簪缨之家传遗风,这寒门子弟优先一事,攸以为大将军还需斟酌才好。”

荀攸说完,司马朗紧随其后,躬身道:“公达所言甚是。”

“家父常言'诗书传家久,礼义继世长',我等子弟,生于簪缨之家,自幼便肩负光大门楣、报效国家之重任,对朝廷忠心耿耿。且经多年修习,于经史子集、律法典章等皆有深厚造诣,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寒门子弟虽有进取之心,亦不乏有才学之人,但总体而言,其学识积累、阅历见识比起恐多有不及。”

“大将军若想重用寒门学子,不若先使他们任掾史,待通晓案牍后.”

“二位所言差矣!”

忽然间,郭嘉站了出来:

“昔年颍川陈寔不过寒门,却以'梁上君子'之典教化乡里,如今大将军开科举,正是效仿先贤'举贤不避卑'之意。”

郭嘉的突然出现,让荀攸和司马朗吃了一惊。

他们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敢于如此公开的直接的反驳两人的看法。

顿时,书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

只见郭嘉手持羽扇,朗声道:“大将军开科举,本意便是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寒门子弟中,不乏有志之士,他们历经磨难,更知民间疾苦,心怀天下苍生。若因出身而拒之门外,岂不是与大将军初衷相悖?”

荀攸微微皱眉,反驳说:“奉孝所言虽有理,但世家子弟自幼受良好教育,于经史子集、律法典章皆有深厚造诣,处理政务自然得心应手。寒门子弟虽有心报国,但骤然委以重任,恐难以胜任,反误大事。”

紧接着,司马朗亦点头附和,表示他们并非反对启用寒门,而是担心他们难以担当大任:

“御史台监察百官,说起来是威风八面,但实则以小官察大员谈何容易?”

“世家子弟,有背后家世背景支持,面对封疆大吏多可挺直腰杆,宁折不弯,仗义执言。”

“而寒门子弟,一则势单力薄,缺乏人脉根基,在面对强权时,恐因畏惧权势而不敢秉公行事;二则官场复杂,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寒门子弟毫无经验,一旦深陷其中,不仅自身难保,更可能导致监察工作受阻,令改革大业功亏一篑。”

“御史此言差矣。”

郭嘉羽扇轻摇,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

“寒门子弟势单力薄不假,可正因如此,他们才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旦肩负监察重任,定会倍加勤勉,力求公正。”

“况且,畏惧权势与否,关键在于个人的品性与操守,而非出身背景。”

接下来,双方就寒门与世家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双方纷纷引经据典,支持自己的论据,在苏曜面前据理力争,连王凌和卫觊都被卷入其中。

但是,大家都是精通典籍,学富五车的聪明人,各有各的道理,在涉及自身立场时,是互不相让。

卫觊有两次上前打圆场劝和,结果不但没劝成,反而还被两方暗讽他之前立场不坚的投机表现。

一时间,书房内众人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从傍晚一直吵到了深夜,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还是红儿见苏曜等人一直没有去用膳,带着餐食前来敲门,才暂时中止了这场争执。

红儿敲门而入,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小心翼翼的行礼道:

“恩公,诸位大人,夜深了,先用些膳食吧,国事重要,也别饿坏了身子呀。”

这时,一直闭目沉默,恍然离线一般的苏曜才突然睁眼,他乐呵呵的看了眼红儿,又扫了眼又瞧了瞧面红耳赤的众人,微微一笑,抬手示意大家先停下争论:

“好了,都先歇歇,吃点东西,吃饱了咱们再接着议。”

看到红儿手上热腾腾的佳肴,屋中突然传来一声叽里咕噜的异响,这时众人老脸一红,终于停下争辩,纷纷落座。

红儿见状,连忙招呼下人,搬着案几进来,为众人准备餐食。

没错,搬着案几进来的。

汉朝乃是分餐制,这时不兴大圆桌,都是各用各的案几,席地而坐,分餐就食。

众人围坐,各自面前的案几上摆满了精致的菜肴,可气氛却依旧有些微妙。

红儿手脚麻利地为众人添上酒水,便悄然退下。

临走时,还被苏曜捏了捏小手,惹得她满面秀红,小声娇嗔,恩公好不正经。

然而,他哪里知道,苏曜这时真正的心情大好。

是的,心情大好。

别看今晚这些人吵得一塌糊涂,吃饭都是沉默不言,满屋子硝烟的味道。

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正在苏曜预料。

摒弃世家,寒门优先?

以苏曜之前一向实用主义优先的做法来看,他怎么可能这次突然就如此极端了。

在眼下,世家大族仍然是大汉朝堂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根基深厚、人脉广泛,掌控着大量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在地方上也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苏曜深知,若想顺利推行改革,绝不能与世家大族彻底决裂,否则他不管是作战也好,还是施政也罢,都将遭到极大的阻力。

但是,这不代表他要向光武帝刘秀那样对世家大族们步步妥协。

开玩笑,他的科举大招已经放出来了,下来只要保持稳定,每一次成功的科举都是对世家大族势力的削弱,现在是优势在我,根本没必要在这时候与他们撕破脸,冒着逼反自己统治根基的风险去强推这个事情。

因此,这一次在河东大胜,横扫当地世家叛党后,苏曜故意抛出“寒门子弟优先”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观点,实际上另有其目的。

除了引出各方的真实想法,观察众人态度外,最关键的还是利用这一不合理要求进行“极限施压”。

鲁迅曾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要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若是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荀攸,司马朗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苏曜想要大量在朝中引入寒门,尤其是让寒门子弟进入御史台这一被世家视为禁脔的地方,那不用想,必然会遭到一致性的反对。

于是乎,苏曜便故意提出“寒门子弟优先”这一极端要求,以此作为谈判的起点,来达成自己真正的目的。

而为此,苏曜还专门找来郭嘉这一寒门学子配合自己的行动。

然后嘛,自然是果不其然。

看到他们这些大聪明们吵得脸红脖子粗,精疲力竭到一句话都说不动的时候,苏曜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是时候结束这场漫长的争论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