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41章 八十年代中旬的春节!!!(2 / 2)笔下宝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看着高参谋发愣的样子,老马又说:“你刚从军校毕业,理论学得不错,但是部队工作不能光靠教科书。来,跟我去看看战士们的生活。”于是,老马带着高参谋走遍了连队的每个角落。

看到战士们的宿舍,高参谋明显愣住了。

破旧的营房,漏风的窗户,被褥都是补了又补。

但架子上、床头柜上全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食堂里,炊事班正在准备晚饭。

锅里煮着山上挖来的野菜,配上自己种的萝卜。

荤腥只有一小碟咸鱼,还是好几个人一起分。

“小高,你看看,这就是咱们基层连队的真实生活。过年能美美地吃上一顿肉,对战士们来说多重要。”老马意味深长地说。

那天晚上,高参谋主动找到老王,向他询问养猪的经过。

听完老王的讲述,他的眼圈都红了。

腊月二十九这天,六连杀猪那天,高参谋一大早就来了,还自告奋勇地要帮忙。

看他动作生疏,老王就手把手地教他:“高参谋,这刀要这样切,才能把肉分得均匀”

这天晚上,全连官兵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领导们和高参谋也来了,饭桌上其乐融融。

郑海生注意到高参谋一直在偷偷抹眼泪。

等到他端起杯子时,声音都有些哽咽:

“同志们,这几天我明白了,当干部不是光靠背条例、执行规定。关心战士,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今天这顿饭,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真正的部队感情。”

老马也动情地说:“来,大家举杯。祝愿咱们的战士越来越好,部队越来越强。也祝愿小高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干部。”

六连今年的年夜饭非常丰盛,与以往有所不同,这次年夜饭是由军区前来慰问带来的食材。

食谱则由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众筹”而成,再由炊事班协助大家共同烹饪。

如此新颖形式的“跨年会餐”,源于郑海生连长的“灵光一闪”。

他发现,伴随着春节的临近,年夜饭成了战友们热聊的话题。

“以往是炊事班全盘负责,把年夜饭端上桌;这次我们发动大家全员参与制作,不仅能让每个人吃到家乡味,还能提升跨年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他说。

一场特别的“跨年会餐”就此拉开序幕。

帐篷搭就的厨房操作间内,来自岛城的战士小林开始制作油焖大虾——这是他从小吃到大的菜品,母亲在锅灶前忙碌的身影深深印记在他的脑海。

洗虾、开背、去虾线……看着下入油锅的大虾滋滋作响,青色的虾壳逐渐泛红,闻到逐渐升腾起的熟悉香味,不光是小林,另外几名东山籍战士也仿佛回到了家乡。

帐篷外冷风吹来,操作间升腾起水蒸气。

透过雾气,隐约能看到灶台旁一个壮硕的身影在舞动锅铲。

他是来自东北黑江省的老班长郝平,锅包肉是他的“拿手好菜”。

只见他挥舞双臂颠勺,一锅色泽金黄、外酥里嫩的锅包肉很快出锅了。

阵阵香气从操作间飘出来,顺着过道飘到板房,勾起了大家肚子里的“馋虫”。

热菜上桌,看到战友吃得津津有味,“老郝”的嘴角不禁微微有些上扬。

“家乡的味道,更能让人心暖。”油泼面、油焖大虾、京酱肉丝……望着满桌的饭菜,刚晋升副班长李凤军选择了一碗羊肉汤。

今年是李小军离家的第三个年头,穿上军装的日子,他随队奔赴高原、砺兵在冰峰雪谷间,整个人从里到外都透出西北人的粗犷。

喝上家乡羊肉汤的那一刻,想起家乡的父母和亲人,他不由地红了眼眶。

……

“对军人来说,越是节日来临之际,越是战备关键之时”。

对新兵郭志强来说,刚下连的第一个春节,最是难忘。

晨光洒向大地,大山裹上一层银装。

清晨,一阵急促的哨音划破寂静:“紧急集合!”听到哨音后,连队阵地热闹起来,大家一边整理装具,一边清点物资,向着预定点位集结。

整理队形、清点人数、查验装具、集结报告……整个流程紧张有序。

“这大过年的还搞拉动,连长是个‘狠人’!”

仿佛听到有些战士心里嘀咕的话,连长郑海生大踏步走到队前,

大声说道:“对军人来说,越是节日来临之际,越是战备关键之时;

越是太平无事,越不能放松警惕。

下面,由我对此次拉动做出讲评……”

讲评完毕,他又三步并做两步,迈上前面的小土包,宣布道: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课目:新春体能竞技赛。

目标:顺着我手指方向,前方高地!

方式:以班为单位,全副武装冲刺跑!

第一个到的班,有奖励!预备——跑!”

驻地海拔高,冬天驻守这里,训练不易,遇上天气晴好的日子外出组训,呼吸着新鲜空气,大家就格外兴奋。

“冲啊!攀到山顶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眼看几名战友落到队伍后面,郑海生激励大家坚持。

不一会儿,大家纷纷抵达山头。

“为了让这次春节过得更有意义,昨晚我和指导员商量,咱们全连在山顶拍一张全家福。”连长郑海生说完,从随身的背包里拿出照相机。

听说要拍照,大家好像忘记了疲惫,纷纷选好位置,摆好姿势,“咔嚓”一声,定格青春洋溢的笑容。

随后大家卸下背囊,开始在雪地里追逐、奔跑……欢声笑语回荡在雪山之间。

不知从哪儿飞出一颗雪球,正好落在郭志强头上。

转身望去,战友马健洋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捧起雪揉捏制造下一个“武器”。

这可不能忍!

郭志强立马还击,经常打篮球的他身手矫捷,雪球不偏不倚,砸到马健洋头上。

他还没来得及得意,两颗雪球突然飞过头顶,原来是其他战友加入了“战斗”,一场雪仗正式打响。

整个山头热闹起来,郭志强所在的一排,大家不约而同地分成了两个阵营:一班、二班负责“进攻”,三班负责生产“弹药”。

“加油!加油!”其余战友在一旁加油助威,有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渴望加入战斗。

此时室外温度为零下十几度,但大家都没感觉到冷。欢呼声、雀跃声回荡在高原。

那天,郭志强在日记里写道,第一次在离家这么远过年,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有战友的陪伴,一点都不感到孤独。

清晨的朝阳给大山度上一层金色,军鞋踩在厚厚的积雪上,发出响声。

官兵们踏上征途,向着目标点位进发。

…………

今年过年许大茂、刘光福这哥俩也从南边回来了。

刘光福自打退伍回来后便跟着许大茂跑到南边做生意去了。

这次跟他们一起回来的还有一个刘光福战友名叫傅雷。

傅雷是去年的夏天退伍回来的。

他还记得那天发生的改变他命运的一天。

那天,傅雷正踮着脚,看李干部给他们这帮快退伍的兵写推荐信。

宿舍里,电扇"吱呀吱呀"地转着,可还是挡不住豆大的汗珠往下掉。

老李的额头上全是汗,军装都湿透了,可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写着。

“小傅啊,你这么着急找工作干啥?”老李放下手中的钢笔,用袖子抹了把额头的汗,“你爸妈身体还行,妹妹也懂事,得好好想想以后的路。”

傅雷低着头,心里头像压了块石头:“班长,家里就指望我了。”

说着说着,喉咙就哽咽了:“老爸种地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工分,老妈在生产队干活,腰都直不起来了。妹妹今年刚上初中,学费都是东家借西家凑的。”

他记得上个月收到家里来信,妹妹歪歪扭扭地写着:“哥,我这学期考了年级第一,老师说我要是能考上重点高中,将来上大学机会就大了。”

“我都打听好了,西山煤矿包吃包住,一个月能挣60块钱呢!”傅雷掰着手指算给看老李看,“攒上几个月就够我妹妹一年的学费了。”

老李叹了口气,拍拍我的肩膀:“你小子啊,就知道钻钱眼里去。这年头,机会多着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