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6章 民生 国计(2 / 2)冬三十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那掌柜的苦笑一下:“昔年无非县衙一刀笔而已,公子谬赞了。公子这边请。”卢象升若有所思,看来是前些年地方改制之中“蒙难”的一批人。

这些老吏久在官场,谈吐见识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现在他也明白了,这些煤饼商行之所以愿意公开技艺,一是因为这本就是皇帝所创制的法子,早就公开过了;二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实质上仍是雇工,反而降低了平日里的周转支出,还能扩大自己的煤炭使用规模,从运煤到京城的煤商那里获得更稳定的供应,保证自己在京城拥有的销售份额。

当然,能分割京城的蜂窝煤市场,他们背后必定有真正的东主。

但就算东主实力强大,具体能卖多少、赚多少,还是得靠他们的管理和品质来争取。所以,这个掌柜的人选非常重要。

到了箍制蜂窝煤的厂棚里,此处也是叮叮咣咣的极为热闹。

掌柜所说的范姓大珰,其实不过是御用监里的一个寻常老太监,当不起“大珰”这个称号。

但御用监渐渐不同,其中一些具体管事的太监确实积累了一定的生产管理经验。最重要的是,确实有不少物事是最开始从御用监出现的,许多一线工匠和太监反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技术本领。

现在随着内臣里也渐渐建立起赐还式的退休制度,这些太监在其他处还不敢说,但在京城附近则成为了不少工厂商行争相抢夺的香饽饽。

这位范姓太监年纪快六十了,眼下在这里被当做师傅供着。

卢象升诚心请教,他倒是不拿架子。言语间提到皇帝,他下意识的露出尊敬神色,细细讲述了一番这蜂窝煤炉之妙。

“要诀便在那蜂窝煤上的眼孔里。”他说道,“昔年老朽只听博研院的供奉们说,烧柴也好,烧煤也好,实则是要通风。这位公子请看,这煤炉底下有个小盖子,上面也要凿出几个孔洞来,就是为了通风大小。这上面也有锅枕炉枕,也是为了通风透气……”

他讲述了一番就感慨地追忆:“老朽还记得,掌印褚公公昔日拿来图纸范式,还说了那是御笔亲绘。陛下学究天人,方方面面都想好了,连火钳要一并用上都说了。”

火钳当然不是什么新玩意,这里面无非说的是皇帝考虑到许多人家就有火钳,所以特地吩咐了煤饼当中开孔大小要比民间通用的火钳略粗,以便夹换。

至于蜂窝煤炉,里面要耐火耐烧倒在其次,但不同样式的蜂窝煤大小要一致,需更大火力的无非一排放二饼、三饼、五饼罢了。于外,则可自行以铁皮箍紧,依据需要看是否加个灶面当桌子甚至烘晒衣裳什么的。

总之就是设想到了诸多实用场景,又要求了蜂窝煤和煤炉核心的生产标准。

其后自然就是开放了这个法子,无非皇宫所需煤炉和煤饼由御用监御制,或者择优采买。

卢象升一路大开眼界,拜别之前确实只依言买了一个蜂窝煤炉,又从那一户人家买了五十个蜂窝煤。

这家煤行见他对那煤炉履行承诺,倒也没有现场“劫”了这笔小生意。

反而听了卢象升一句“此物甚妙,江南亦大有所需。掌柜的若有心,将来自可前去再商谈合作,小可自当举荐二三良家与贵行合办。”

他如此礼遇卢象升,一是因为他如此年轻的举子难得一见,二来自然因为他出身江南。

目前的蜂窝煤生意基本都在北方,但江南的冬天并不是不冷,这种皇帝都在用的物事当然也大有市场。

于是他诚心道谢之后,又见这年轻举子把那蜂窝煤炉递给那驾车老汉。

“伤了你这骡马一条腿,本就心有愧疚。你只怕要先在这边耽搁一两日,找骡马行另换一匹,这才能及时回家过年。这个炉子和这些煤饼我也用不上,你就一并拉回去吧。”

那掌柜的自然也瞧见了他提着那个蜂窝煤炉举重若轻。卢象升待人亲和,毫无少年得志的读书人倨傲,这让掌柜的再次默默记住了他刚才自报的名讳和籍贯。

常州宜兴茗岭卢氏,回去之后要向东主好好说一说。

此人定不是池中之物。

他虽然不知道卢象升已经与当朝枢密使有过一面之缘,更是早早就简在帝心,但多年老吏生涯还是让他具有非同常人的眼光和阅历。

卢象升和家仆再不要他亲自送去驿站,而是在付了车资之后就与他们道别后提了行李自己步行前去。

良乡已非昔日良乡,良乡驿本就繁华,如今由于京城于嘉隆年间扩建后人口越来越多而更加热闹。近年来鼓励工商,良乡这里同样发展出不少仰赖京城所需牟利的工坊、商行。而这些工坊、商行,自然会靠近良乡驿这个交通枢纽,这里早已是一个繁荣的小镇。

卢象升并不需要走多远,良乡驿站也并非专指枢密院如今管着的官驿了。车马行、旅舍、饭馆、茶肆、商铺,如今在大明许多要驿都已经成规模。

有钱就行。

卢象升也并没有去官驿,如今到了年底,进京办事的地方官员只怕不少。官驿还承担着官府公务差遣的接待任务,闲时虽也对外经营,但只要不是非用不可或者另有目的,普通人也并不用官驿。

它们的价格略高。

到了今夜投宿的旅客,卢象升恰好见到良乡县执政府税政署的首官带着吏员衙差到这边张贴公文、挨家提醒今年账目的报账时限和完税时限。

他忽然想到,煤行那样做似乎还另有一重原因,想必是对如今工商登记报账和工商税征收有利吧?

只是其中手法,他一时还并不通晓。

总之,今日见闻又颇为不同。

他早早地就歇下了。明天,就该进京城了。年前,有数位同乡长辈、书院出身的长辈、祖父和父亲的故交要拜访一下。

另外,也不知已经抵京的举子们有多少。

他更加期待起来,也想看看那位圣天子脚下、大明变化最大的京城是什么样的。

袁枢密的话回响在他耳畔。

“建斗既有将相名臣之志,正该一路详访民生变迁、官差风气。正如陛下圣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典籍所载虽不可不学而思之,但那毕竟已经是旧事。”

他也对皇帝更加好奇、崇仰。

但如果想要面圣,往后能亲自接触天子,他还必须先在会试之中登科。

最好考中更高的位次。

现在,紫禁城里正举行着一年一度的大政会议。

开完这个会,中枢就放假了。

大政会议上令人震惊的焦点,自然是南洋及东洋战略的先后展开。

计划时间似乎略有提前。

“新政推行数年,成效如何始终要靠非常之时来检验!”朱常洛严肃地说着,“事关千秋大计,能不能举国同心,才知新政有无阳奉阴违。朕放给中枢的大权,中枢放给地方的权,官府让给乡绅商民的利,要接受检验。大略若成,大明官民都有更大的利益空间,惠及子孙万代!大略若成,也就再也不愁还有人抱着老观念,只盯着眼门前的一亩三分地!”

他掷地有声,一如这么多年来他的一言九鼎。

时间上确实不容他继续等了。

这个冬天,又冷得异常!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