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卿却知道自己等不到了,毕竟他已经虚岁七十六。
但地方官里,唯有三都首臣是从一品,其实也算是半步相臣了。
如今他倒是像在养孩子,养南都这个孩子。
他面前,还有确实像孩子一般的年轻后进。
尽管这孩子已经虚岁二十八了。
“长庚啊,你这两年在南都,办学之辛劳,老夫都看在眼里。不过,这南都大学校,急也急不来。陛下钦点你到南都来做这南都大学学正,就是知道你年轻。”
“……下官惭愧。虽有博研院诸多供奉屡屡去信相邀,文教部和两广福建也一直在帮下官,只是毕竟远在南都,西洋则更是万里之遥……”
说话的人是宋应星。泰昌十三年,他中了进士,正式进入了朱常洛的视野。
没什么好说的,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到新设的南都筹建南都大学校。
对于他来说是历练,对于朱常洛来说,想要在将来的南都也设立一个科研中心——南都在未来肯定是工商业更为发达的,也有更靠近欧洲的地利。虽说大明如今的学科体系以及长期科研投入已经更为体统并且持续,但碰撞交流仍然是有助于科研进步的。
如今南都大学校号称大学校,其实反倒是一个蒙学、技校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怪胎。没别的原因,广东福建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和部属大学校,何必非得跑到南都?
所以南都大学校一方面承担着南都官学的重任,另一方面要培养外交、商贸会计、外语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最后才是在伽利略等西洋供奉的邀请下到东方访问或者定居研究的欧洲学者。
万事开头难,宋应星有时候也很迷茫。
皇帝单独召见他时眼神明明颇为热烈,却为什么要让他在这里虚度时光呢?
“长庚这不是看得十分清楚吗?”赵世卿安慰着他,“既然急不来,那么先靠着地利,把陛下交办的南洋大书院一事办好也是功德无量。若这南洋大书院荟聚天下典籍,还愁学问大家不来?”
宋应星点了点头:“学生受教,是学生浮躁了。”
“所以啊,今年南都没出一个举子也不必着急,修建学舍和实验楼、大书院的经费,既然是早就定下的,都府自然不会缺,你更不必担忧、惭愧。”赵世卿意味深长地看着他,“老夫是老了,徐都令还年轻。他从文教部转任南都都令,岂会不领会陛下圣虑长远?你径直去执政院便是。”
总督只是掌方向的,确保其他官员所做之事不偏离朝廷要求。
宋应星专门来拜会,是出于他对南都大学校、南都大书院钱如流水却收效甚微的担心。
但整个南都哪里不是钱如流水?
朝廷毕竟是在南洋边陲新拓一都,修路架桥起屋筑城,哪一样不大钱?
但徐光启这个泰昌元年进士却已经距离相位只一步之遥的人来了南都,就意味着陛下和朝廷肯在南都钱。
当然了,出去的钱,总有要见效的那天。
宋应星这个才出仕不满三年的新官只能忐忑地前往执政院。对徐都令,他是佩服的,不论是学问还是才干。
只不过徐都令公务繁忙,能抽出来关照南都大学校的时间不多。
宋应星做了两年多的官,现在倒越来越迷糊朝廷在南都大学校上如此钱的意义何在。
到了执政院,等候了许久才得到徐光启的会面时间。
一看到他,徐光启就说道:“我知道!我知道你又急又没底,先别急。南都明年的经费预算已经呈送去京城了,年底大政会议自然会批复。当初我也做过百家苑学正,你慢慢来。很快,不会要很久了,南都大学校跟太学广东分院不一样!”
“……都台,能有多不一样?”宋应星有些郁闷,“南都如今比乡下也好不了太多,洋人和南洋藩邦的蛮夷又多,士子们都宁愿在广州进学。”
“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南都大学校专攻自然格物!”徐光启笑了起来,“眼下还差不多,那是因为一样东西还没研制完成。等那样东西创制好了,那才是新天地。”
“……什么东西有如此神效?”
“试问将来若要造办铁船,无风自动,这些学问哪里能去学?”徐光启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就按朝廷定下的办学章程去做!如今也是没办法,西洋那边自从葡萄牙与大明开始交战后,就认为这边战乱频频,不敢过来。这样的日子也不会太久了,我亲自给伽利略他们的一些弟子和朋友去信过,他们其实对大明诸多西洋供奉的待遇艳羡不已。”
“……”
“我确实忙。这样吧,若是觉得愧对陛下信重,你就先自己做出点成绩。不管是自然格物学问上,还是翻译编撰典籍上,把底子打好。哎,我现在倒没有当初在百家苑快活……”
于是宋应星果然得到了像赵世卿所说的“成果”,但又心里空落落的。
在这南海之滨,总觉得自己可有可无,那么陛下在当年那一科进士里只单独召见了他又是所为何来?
此时此刻,北京城里的朱常洛又看着一道奏本,表情古怪地嘀咕道:“卢象升……”
“陛下,怎么了?”王微听到皇帝忽然开口,习惯性地问了一句。
刘若愚不在的这段时间,她倒是有点像是御用太监了,皇帝每每会让她去传命。
朱常洛摇了摇头,不再言语。
谁能想到袁可立忽然和卢象升认识了呢?在河南……
但能让袁可立在奏本里忽然提了一句,可见两人相见时,袁可立确实认为这小子是一个适合将来进入枢密院的文臣。
这倒是让朱常洛有些好奇起来,才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些年也没得到特别关照,他积累了什么样的学识眼界?
朱常洛笑着把奏本放了下来,心情轻松。
就像田乐和沈有容这样他以前印象不深却又确实有着非凡才干的人一样,本就能在青史留名的家伙,哪一个简单?
大明人才济济,无非需要一个更公平和更开放的舞台罢了。
殿外大雪纷飞,卢象升刚到真定府,他正在井陉看人烧石灰、烧水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卢象升感慨了一句,“忠肃公十二岁成此诗,我辈远远不及啊。”
“……大少爷,忠肃公是谁?”
“……你懒得多学,反倒爱吹嘘。”卢象升看着远处的水泥路,眼里露出期待的眼神,“走吧,看看京城又是何等模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