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24章 番外一 张学良回忆录(2 / 2)不早八的方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他是一个天才,各种武器构想,诸如没良心炮,还有奉天88式步枪,都是他帮忙改进的,对于给我们后来抵抗曰本人起到了很大帮助。

天知道这个人是怎么会这么多东西的。”

一听到有当事人的评价,记者们热切起来,询问起当时的细节。“盛京兵工厂搬运的确很重要,不敢想象交给曰本人,他们的补给跟上后,我们会多死多少人。”

“青霉素自然是重要的,可惜当时还没有量产,包秉文这小子也藏着掖着,还骗我说是老美研究的。”

“也给咱们华夏人涨了脸,从前洋人是看不起咱们的,从秉文这里,我们出去讲话也硬气起来。”

此刻,又有记者提问说道。

“您对于秉文先生第五次提名诺贝尔奖,有什么感想么?您觉得他能够得到这次的诺贝尔文学奖么?”

另外一名记者感慨说道:“如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已然成为社会上的热点事件。

特别是包秉文分别获得了四次诺贝尔奖,实在是历史上前所未见的情况。”

这也是记者们敬重包国维的原因,悉数诺贝尔奖创建以来,获得诺贝尔奖最多次数也不过是两次。

包国维一人便获得了四次,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学良年纪大了,可也时常关注实事,特别喜欢市面的流行歌曲,对于诺贝尔奖的评选,自然也是有些了解。

他笑着说道:“洋人可不太愿意颁给咱们华夏人。”

某种意义上,诺贝尔奖作为学术界最为高端的奖项之一,所评选出之人,也代表着人类在这一领域的最高成就。

就算是瑞典组委会想要颁给包国维,可也要在乎西方的舆论,以及各国带来的压力不是。

一名记者脸上露出自豪地表情说道:“秉文先生所获之奖项,皆是诺贝尔评选组不得不颁发的,一个生理学或医学奖,一个经济学奖,两个文学奖,全部都是实至名归,若是不颁给秉文先生,反倒是诺贝尔奖失去了权威。”

发明青霉素,完善宏观经济学,还有多如牛毛的文学著作,作为民国一直到如今的活化石,包国维所获得的成就,足以载入到人类史册了。

张学良睁开厚重眼袋下的眼睛,笑着说道。

“我倒是觉得,秉文获不获得这一奖项不太重要,他已经不需要其他东西来证明自己了。”

又有记者好奇地说道:“说起来,汉卿先生与秉文先生,自民国伊始就有深厚的友谊,汉卿先生多久没有见秉文先生了?”

张学良吐出一个烟圈:“自到了宝岛后,就再也没有见过了,他是个大忙人大能人,哪里有时间搭理我这个烂人。”

被软禁之后,张学良对于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

他顿了顿,最后说道。

“我跟包秉文一直都是朋友。”

“先生有机会,可以去大陆拜访一下秉文先生。”

张学良掐灭了手中的烟头,用意味深长的话语说道。

“还是不必了”

一个星期之后,在粤省深城的一场记者会上,年近九十的包国维头发白,他端坐在主位之上,那一双眼睛虽老迈,却仍旧精神奕奕。

当他看到记者递过来的报纸,上头关于张学良的访谈之时。

毫不避讳地骂道。

“他张学良就是个混蛋!”

便将报纸撕得粉碎。

在场的记者们,无不震惊看着这一幕。

不过,以包国维的年纪和资历来说,随后的舆论场虽觉有些不妥,但并没有指摘什么。

南方某知名报纸,对于二人之间的恩怨这样评价说道。

“在秉文先生看来,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张学良先生的不抵抗政策都是对于千万百姓的不负责,他有着自己身为军阀的局限性,敢打敢拼在接下来的工作.”

包国维为什么不待见张学良?为什么不愿意原谅他?为什么多年以后仍旧耿耿于怀?

其原因众说纷纭,可包国维自己不愿意出来说,也没有人敢去问。

直到2001年,张学良去世之后,包国维才在祭奠他的文章里头,做出这样的结语。

“悉数整个华夏历史,王朝更替、国家大事从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在往上追溯到自己祖先之时,再平淡的家族,也总会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只不过有些显焕一些,有些暗淡一些罢了.”

“当我们看到自己祖先,为了自由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为民族兴衰国家生存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

同时也不应该忘记,我们血脉里所继承的先人的无穷光辉,必将给我们的未来,带去更大的期待。”

“而每一个华夏民族的儿女都应该为此而奋进!”

“纵观张汉卿此人一生,自小便锦衣玉食.于斗争这件事情上,他太过于天真了,在这件事情上张汉卿开了一个坏头,也为我们带来了警醒.”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他在军事方面远不比其父张作霖!也缺少其父的果决,七十年前那场战争,他毫无疑问做了绝对错误的选择!”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