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历史或将重演?朝臣的内部会议
章和二年
二月三十日
刘炟突然病逝于章德前殿,时年三十三岁,群臣上谥号“章”,温克令仪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
鉴于刘炟生前安定百姓、宽刑减负、宣扬文教,解决了跨连三州的大饥荒,大瘟疫。又在军事上,重开西域,北却匈奴,南定诸蛮。
故而群臣和诸王决定,上庙号“肃宗”,是为大汉肃宗孝章皇帝。
人们将孝章皇帝与先皇孝明皇帝的功绩,仿效前汉“高祖开辟”、“帝后之治”、“文景之治”、“孝武盛世”、“孝宣之治”、“光武中兴”,称之为“明章之治”。
同一天,皇太子刘肇拜揭高庙,继位为帝,尊嫡母窦皇后为皇太后,由于刘肇今年仅有九岁,暂时不具备执政的能力,因此由窦太后临朝称制。
三月十八日
孝章皇帝刘炟被安葬于敬陵,其生前留有遗言,让群臣效仿明帝,将自己薄葬。
窦太后是前汉孝文帝窦皇后的后人,也是北伐匈奴窦固的堂妹,出生于这样一个显赫家庭,她是一个十分有心计和野心的女子,她一直想要效仿前汉仁后,开创属于自己的盛世。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大权在握。有什么比自己的家人更值得相信的呢?
但是他显然忘记了,或者因为醉心于权谋,少看了史书,当初仁后可是没有肆意的重用自己的亲属,这才让世人所称赞的,但是这也是仁后遗策最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月二十日
窦太后将自己的兄长窦宪由虎贲中郎将提升为侍中,掌管朝廷机密,负责发布诰命;让弟弟窦笃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帝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均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统理文书。
这样,窦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围的显要地位,从而掌握了国家政治的中枢。
窦太后知道,要想形成独属于自己的权威,最快捷的就是战功,因此他将目标对准了北边的匈奴。
但是窦太后专权擅职的初态已经显露了,许多大臣唯恐前汉外戚擅权的情景再现,因此对于窦太后有着极其高的警惕之心。
于是在窦太后在小朝会上提出大汉兵甲已足,粮辎满仓,是时候完成明帝未尽之事业,即彻底的将匈奴覆灭。
小朝会是相对于大朝会而言,在大汉,只有遇到大事才会举办大朝会,比如国家的祭典,皇帝的登基,皇后太子的册封,诸侯王的进贡等等,更多的是一个礼仪功能。
而除了大朝会,其余的有皇帝参与的都称之为,小朝会。因此整个大汉的决策,几乎都是在小朝会上决定的,而是否有进入小朝会议事的资格,就看有没有被皇帝加录尚书事。
对于北伐匈奴,群臣本不会如此反应如此之大,只是因为北伐的主将姓窦,是窦宪。
因此朝会上的众臣此时的警惕性已经拉满了,接连的出列反对,包括几个尚书、侍御史、骑都尉、议郎等等,但是窦太后心意已决,强行通过了这项决议。
司空录尚书事的鲁恭,直接当场指责窦太后是“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下了小朝会,众臣齐聚一处酒楼,此处酒楼背景极其深厚,传闻东家姓白,从白国而来。
酒楼名曰“聚贤阁”,里面除了色香味俱全的美食,醇香的太白酒,还有挂着的满堂的各个大儒所书的名赋。都是用的草纸,然后用特殊手段裱装起来的,可以保存很久。
因为毛笔被白国研发出来,书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世书法造诣最高的,当属白王白绪,而去世的孝章帝传闻书法造诣也不低。
人言北笔南墨,说的是毛笔以白国为最好,砚墨以楚地为最佳。
由于聚贤阁极具书墨气息,所以雒阳的读书人将其奉为,雒阳名楼第一。
聚贤阁高五层,是雒阳除了皇宫和其他不超过规制的楼阁中最高的。
第五层,之前下了朝会的诸位大臣,穿着便装,齐聚一阁,互相品茗。若是让久在朝堂任职的官吏来认人,就会发现,在这里的都是当朝最有权势的一群人,甚至可以开一个小朝会了。
众人都是沉浸官场多年的老人,座次自然是深谙其道。
太尉录尚书事的白衍坐主位,代表这是他做东,也是在场身世、官职最高的人。他也是白致的祖父,白广的父亲,玉真白府的主人。
由于光武帝对于朝廷官职的职能有所变动,所以在前汉一直是作为军事官员的太尉,成为了政务官员,领着太常府、光禄府、卫尉府三卿,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长,不过实权都在尚书台里。
司徒录尚书事的袁安坐在右下,在场地位身份次于白衍。出身汝南袁氏,与渤海袁氏同出白国元氏,一向以白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