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21章 太初历,三次危机(1 / 2)君子以懿文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1章 太初历,三次危机

八月

治历邓平向太史令司马迁提交由自己、张弘、落下闳、唐都合作制成的完善的历法,司马迁看着手中厚厚一本的历法,有所怀疑道:“就这么几个月,就出来了?”

邓平道:“这几个月的所做所为,只是在下几人为了完善最终历法,而耗费大量的时间去计算和验证,大体的历法早在几年前甚至是十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了。”

司马迁还是有些不信道:“你可要想清楚,这可是提交给陛下的,要是出了问题,我们都逃不了惩罚。”

司马迁严重的话让邓平感到了迟疑,司马迁见状将历法退回去:“还是再好好完善吧!”

几天后,见张弘已经回国,知道历法已经完成的白鹤一直在等待最终的成果,可是一连几天都没动静,随后召来司马迁对话。

“司马太史,据我所知,新历法早在几日前就已经完成,为何迟迟没有提交上来?”

司马迁将自己的忧虑说了出来,白鹤挥挥手道:“既然他们自己都说没问题,那就早点提交吧,如今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早点出世,天下田土就可以早日免受错误的天时之苦。”

“这,是。”司马迁迫于白鹤的压力,只得向汉帝提交自己认为不合适的新律历。

当汉帝一边看着手中的新律历,一边询问他是否认同时,司马迁出于自己的本心,直言道:“臣实在是不认同这本律历。”

随后将自己的见解说了出来,因为司马迁祖上时代担任太史令,对于天象学说有很深的研究,虽然自己志不在此,但是基本的眼光还是有的,不然也不会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一职。

当下的这本律历实在是太过于惊世骇俗,不仅运用了全新的八十一分律历,还运用了二十四节气、“通其率”的算法,甚至还衍生出了浑天说,这些无一不是跨世纪的学说。

只是在几个月四人的讨论中就定了下来,司马迁实在是不敢打包票。

“胡闹!来人,将太常叫来!”汉帝脸色不好看的对旁边的宦官吩咐道。

“喏!”

没多久,“臣太常卿白鹤参见陛下,陛下万年。”已经年近七十岁的白鹤对着汉帝行礼道。

“白卿,司马太史说这本历法有些问题,是这样的吗?”

“陛下,臣虽然身为太常卿,但是并不是专研天象的学者,所以不敢说这本历法完全没有问题,但是臣知道专业之事,给予专业之人。

治历邓平,是太史府中常年掌管历法的官员;天星令张弘,是白国掌管天象的最高官员,也是白国首屈一指的天象大师;

巴郡人落下闳,传闻其擅长天象之说,当地向其询问时历的人,都说没有出错的,甚至巴郡太守都说尝试用此人的历法后,当地的农事就没有错过时辰的事;

方士唐都,传言其飘忽不定,擅长观测天象,经常为百姓推测明天的天象,没有人说过他说的不准。

此四人,都是当世最具盛名的天象大师,既然他们都认为此历法,可以代替旧历法,那么我们也就只有相信了。

如果连他们都不相信的话,难道我们还要去相信街边的一个乞儿吗?还望陛下圣察。”

汉帝听完白鹤所说后,认为十分有道理,对着司马迁道:“白卿说的有道理,司马太史以为如何?”

司马迁仍然固执己见,而旁边的侍郎张寿王也出言支持司马迁的话,说历法关系到天下万民,不得不慎重。

随后他又说:“陛下,既然‘颛顼历’不行,不如改回到‘殷历’,说不定会出奇效呢?”。

这话一出,不仅是白鹤,就连司马迁也出言反对,开玩笑,殷历,那可是比颛顼历还古老的存在,这不是乱说嘛。

如此一来,汉帝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毕竟自己也不懂,这时白鹤出言道:“陛下,不如这样,新历法到底行不行,我们说了也不算,还是要以实测为准。

不如以朝廷的名义,下令天下各地,举行一次为期三年的天象观测,不仅是官方,民间也可以参与进来。

可以同时验证校验太初历和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鲁历等古六历,到时候,谁更准确,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大善!”汉帝听完后高兴道。

司马迁和张寿王等人都没有什么意见,都同意了这一方法。

随后汉帝下诏,令全国各地的官府或民间学者,都可以观测这三年的天象,但是有异常的要及时上报太常府,以备查阅。

九月

汉帝下令改元,以今年为“太初”,是为太初元年。

又下令,改大农令为大司农,大行令为大鸿胪

十一月

白国传来家信,白公纶病重,要求白鹤归国继承国公之位。

在离开长安之前,白鹤开始了他对于未来白氏在长安力量的调整。

首先,自己退了,按照惯例,至少要提拔一个白氏子为九卿,这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不然皇帝的政令不会如此通畅,而至于是九卿哪一个,白氏不挑,凭皇帝选,不过大概是自己正在当大司农丞的嫡子白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