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庸城,新城太守府。
“诸葛亮许我做蜀汉右将军,上庸侯,汉中太守。陆逊则许我为东吴荆北都督,上庸侯,与之共掌荆州兵马。陛下病亡,世人都以为我孟达的好日子到头了。没想到,我却是如此抢手,又要升官了呢,哈哈哈。”
孟达一脸得意,拿着两封书信给属下幕僚参看。
自从曹丕之死的消息传来,吴蜀两国明显加紧了策反孟达的步伐。许给孟达的官职,也是相当惊人。
蜀国是县侯加重号将军加整个汉中地区的一把手,吴国则是县侯加仅次于陆逊的实权都督。
沾沾自喜之余,孟达觉得,得亏自己沉得住气,没有轻易投奔诸葛亮麾下,才能让“待价而沽”的策略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
外甥邓贤道:“我觉得还是投蜀比较妥当,毕竟舅舅与蜀国诸位将军都是旧相识,且诸葛亮为人诚款,必不欺我。而东吴之人,最擅长的就是两面三刀,其心实在难测啊。”
孟达道:“自从周默的预言应验之后,我意已决,当是投蜀无疑。只是,眼下局势尚不明朗,最佳的策略,还是要沉得住气,谁都不答应,谁也不拒绝。”
“舅舅的计策,真是高明之至!”
孟达哈哈大笑:“非是我孟达两面三刀,只是时局难测,不到最后一刻,谁知道鹿死谁手?若是时局再有变数,我们也有辗转腾挪之余地啊。”
……
沔阳,丞相府。
诸葛亮收到孟达最新的回信,急忙拆开细读,却又是大失所望。
长信洋洋洒洒数千言,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何时叛魏投蜀,孟达却依旧是含糊不清,顾左右而言他。
孟达反复无常的个性,诸葛亮早就知晓。
虽然心里很清楚他这么做的原因,无非就是待价而沽,指望能将他的东三郡卖個好价钱而已,但依旧不可抑制地从内心厌恶此人。
北伐大军出征在即,若是孟达一直这样左右摇摆不定,便像是一颗埋在自家后花园的定时炸弹。
如果孟达不能及时叛魏响应北伐,不仅达不到牵制魏国荆州军队不能支援关中的目标,甚至,最糟糕的情况下,孟达还有可能趁蜀军北伐之时,出兵偷袭汉中。
若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
诸葛亮已经没有时间和耐心同孟达耗下去了,他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计上心头,打算将孟达造反的消息,想办法传到魏国朝廷,逼迫孟达不得不做出选择。
“所以,思潜,这就是我的计策。你认为如何?”
诸葛亮将自己的全盘计划都告诉了周默,也想听一下他的意见。
周默凝神思索。
真实历史上,诸葛亮的计策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