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
文武百官们,得知皇帝即将凯旋。
一个个纷纷开始走动起来。
谁都知道,这是一个俱佳的升官机会。
这次,新帝亲征大胜而归。
定有不少人要因功封爵,封妻荫子。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
这些人晋升之后,他们的官职,不就空出来了?
念慈宫。
向皇太后来请安的人,多了起来。
甚至,以往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不知几辈的故交。
一个个都开始递帖子。
这让吴太后甚是头疼。
其他人还好说,她只需要找几个借口婉拒就行。
但她那几个娘家侄儿,竟也来参合此事。
对于这些娘家侄儿,吴太后心中一直有愧意。
他们一个个也算是人中龙凤了,颇有才能了。
孙太后,以及太皇掌权时,还是吴娴妃的她,一再告诫这些侄儿,慎入官场。
这些侄儿也算听话,所以,他们吴氏一族十余个男丁,并没有几个进入官场的。
但如今不一样了。
在这吴家子弟看来,表弟是当今皇帝,亲姑姑是当今最为尊贵的皇太后。
吴家子弟压抑隐忍多年,终于不用再低调行事了。
对于他们的哀求,吴太后也能理解。
这世,哪个家族不想光宗耀祖,流芳百世?
哪个不想让自家的子孙,世代荣华富贵?
吴太后当然也是如此。
她也想让一直受到打压的吴氏家族,能够兴旺起来。
但她却是十分理智的。
儿子作为大明的皇帝,回来之后,虽要大肆的封赏。
但赏的都是有功之臣,都是忠义之士。
这些是那些将士用生命换来的。
是他们应得的。
她焉能趁此提拔娘家人?
所以,面对弟弟,侄儿的苦求,吴太后狠狠地把他们骂了一通。
“冯太傅,还是当今的国丈呢?冯唐作为当今国舅,不还是个白身?”
“你等就应该像他们冯氏子弟学习,而不是想着如何钻营。”
“再者,你们都是陛下的亲人,只要你们有本事,陛下还会对你们不管不问吗?”
“咱们吴家支系的吴祥就十分有出息。在于谦在京招募兵勇时,他直接投军做了个大头兵。”
“听你们二叔说,他这次斩获瓦剌精兵数十人,立下不少功勋,如今已做到了游击。”
听着姑母的训斥,吴氏子弟一个个如霜打的茄子,灰溜溜地离开了念慈宫。
冯府。
当今国丈,太傅冯庸刚检查完诸子弟的学业。
就听到了下人欢天喜地来报。
“老爷,陛下率领得胜大军,已到了京外十里长亭。内阁邀您一起去接驾。”
听到下人的禀报,冯氏子弟们,一个个与有荣焉,神色中透着激动和兴奋。
当今陛下是谁?
那可是他们的妹夫或姑父啊?
如今整个大明都传颂着陛下乃一代圣君,堪比太祖皇帝,永乐皇帝。
作为当今陛下的亲族,冯氏子弟焉能不与有荣焉?
冯太傅亦是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