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烨,为什么要加水?什么原理?”慈教授瞪大眼睛看着,脑子里充满了各种风暴。
“老师,这其实是利用了水的折射,通过一层水的折射,光照在照到硅晶片上的时候,就会自然朝着一个方向发生偏移。只要我们控制好曝光的角度和方向,就能把芯片的制程提高一个等级。”
“水的折射?这么简单?”慈教授听到这个答桉,简直不敢相信。
“这一点都不简单,我看烨子这个设计,确实是花了心思的。你想一想,水是液体,如何控制水的波动,这就是一个大问题。”谢教授看完了赵烨的操作,这才仔细的看赵烨的设计思路,说真的,她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如此精巧设计,真的可以用大巧若拙来形容。
“老师,说真的,这有点投机取巧了。我们用这个方法虽然提高了制程,但是他的局限性依然是很大的。靠这种方法,只能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做到很精细化的加工。”赵烨解释道。
“这就很好了呀!”慈教授越想越觉得赵烨是个真正的天才。
说真的,跟赵烨比起来,这个实验室的人都应该汗颜,包括他在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也没能把芯片的加工工艺提高一步,可是赵烨呢?才回来几天?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工艺又提高了一步。
“慈老师,谢老师,要想真正的把芯片的制程工艺提高的下一个数量级,靠这样的方法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要寻找理论突破的方法。”
两位教授点点头,赵烨说的是实话,芯片的进步,不仅仅是靠这样的加工水平的提高就能提高的。
如何在更小的空间,布置更多的晶体管,这个问题还涉及到晶体管理论上的突破。在赵烨的前世,从五微米到三微米,那是微电子领域一次全方面的突破,尤其是微型晶体管的理论上,从非穿透pn结到穿透型pn结的跨越。
这一技术,还扩大到整个工控领域,也就是后世最常用的igbt技术。
这一技术,其实就是从三微米制程芯片中,使用的gbt技术中演化而来的。
赵烨也在做这方面的实验,他对这项技术其实也不是很精通,虽然系统爸爸给了资料,但资料是资料,技术是技术。现实中的技术不是你看几篇资料就能实现出来的。
这中间还需要做大量的实验,总结,拓展。尤其是拓展,这个对赵烨来讲是最难的。
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室,在这里,什么经费,材料都可以不用考虑,只有他有足够的“能量”就行了,无非是多洗个澡的事。
可是拓展就真的需要他动自己的脑子了。
系统给的的能力,更多的是偏向实验的。可是设计实验,这就是需要人脑了。总的来讲,你得告诉系统,你往做什么实验,分析什么东西。
对于三微米制程工艺的芯片,赵烨曾经的理解还是简单了。
在他的空间里,利用目前的晶体管生成理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类似的三微米以下。这不是说赵烨的空间能力不行,而且说即便在空间里实现了这样的工艺,也没有办法移植到实际的生产中来。
因为这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假如能做到现实里的加工工艺到了这么水平,他们还攻克什么三微米啊,直接进入纳米时代岂不是更好?
所以,赵烨在查询了大量的资料过后,还是想着先把三微米技术放一放。这里的放一放,不是说不搞了,而是把大量的资源集中到目前的技术拓展和应用中来。而慈教授和谢教授的主要任务,就是攻克三微米技术的理论研究。
在这方面,赵烨也可以给出一个研究方向和框架,甚至还能帮助几位老师做验证试验。可是让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坐在实验室里搞研发,赵烨可做不到。
他的任务是给技术找到一个出路,让我们手里的技术变成切实可用的产品,进而变成外汇,变成我们的综合实力。假如不是下一步的程控交换机需要用到一种特殊的芯片,赵烨也不会放着程控通信网络系统不管,先一步过来搞一个二代半的光刻机。
因为在整个程控系统中,需要大量的用到一种pga芯片。所谓的pga芯片,翻译过来就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这种芯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用程序也就是软件,控制和规划芯片的功能。
听起来是不是很神奇?用软件控制硬件!事实上,它与传统的芯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在这类芯片上,集中了很多个逻辑单元阵列。当他的触发器被触发后,他就利用小型查表能力来实现组合逻辑。触发器的输入端会启动塔器的逻辑电路,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既可以实现组合逻辑功能,又可以实现时序逻辑功能的基本逻辑单元。
这些模块有互相连接或者连接到输入或输出模块上。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通过芯片内部的静态存储单元来架在变成数据来实现逻辑单元的各种功能,或者是与那个逻辑模块相连接并做出相对于的反应。
所以,这种芯片可以无限次的被编程。这种芯片在使用的时候,就能无限次的改变他的内部逻辑,以次来实现不同的功能。而这种芯片技术,是赵烨设计的程控电话系统中,所必须的一类芯片,无可替代。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赵烨就不得不把光刻机再提高半步。达到生产此类芯片的最低技术要求。
此外,不单单是pga芯片需要新的光刻机,就是显示芯片的生产,同样需要新式的光刻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