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仲连和公孙焦没有一点的私交,之所以会这么说,则是因为事实本就如此。
魏国为什么要拿中山?中山国位于太行山东麓,赵国之腹地,北临燕,东是齐,南下还可入鲁、宋等国。
魏国的此地,无疑是得一飞地,近可制赵,远可抗齐。其战略优势,对魏国是不言而喻的。
对魏国有利,对赵国当然就有害。
抗齐、扼燕都还是说远的,就说近两年魏国就对赵国吞并晋国大片土地非常不满,魏国得中山其根本就是为了制约赵国。
公仲连能看出这一点其实也不难。
赵利则是不顾公仲连的怒视,对赵君拱手道:“出兵者魏也,得地者赵也!”
赵籍眼睛一亮,有种如壶灌顶的感觉。
“此语何解?”赵君压制住心中躁动的情绪,皱眉问道。
所谓【出兵者魏也,得地者赵也】这其实很好解,中山国在赵国腹地,和魏国国土并无接壤,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若是魏国得到中山,这是赵国的腹地,如果有在魏掌权之后,再进攻中山,魏军将孤立无援。当然如果这个进攻者是赵国,那就更好弄了,赵国直接封闭边塞,把中山和魏国隔绝起来,再动兵,魏军被围在中山,不死也无多日可活。
赵利继续道:“我国与中山交战多年,虽说中山是【千乘之国】,但其实际战斗力却与我等【万乘之国】相差无几!我赵国奈何不得中山,为何不让魏国进攻中山?我国坐收渔利,又为何要拒绝?”
公仲连在公孙焦的面前,张口闭口就【千乘之国】,其实他自己也明白,中山国不能用一般的【千乘之国】来对待。中山因为百姓成分复杂,有许多是游牧民族,在糅合进中山这个农耕国家,虽然学会了种植,但游牧民族的强悍战斗力他们却没有忘记,所以中山这个国家战斗很强,能和赵国、燕国这样的大国扳手腕的。
赵国和中山在多次的战争之中,他们也认识到了这个国家的强大。
既然自己都吞并不了,那么魏国能吞?就算能吞也要三五载吧!三五载的时间,赵国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实力,届时鹬蚌相争,他赵国坐收渔利,这是包赚不赔的。
人的**是无限大的,虽然赵籍有些雄主的风范,但也不能免俗。其实说到底,还是赵利的【出兵者魏也,得地者赵也!】的说法激起了赵籍的贪婪。
理智在贪婪面前永远是不堪一击的!
“国君!万万不可啊!三五载天可利我赵,也可利他魏啊!”公仲连劝告道。虽然他找不到反击赵利的话语,但是他知道一切由贪婪而起的决定都是不理智的。
而他的意思则是说,赵利说的虽然对,但终究只是一种假设,假设之下,可能有利我赵国,也可能有不利的情况。太过理想化了!
只可惜,赵君赵籍再也没有听到公仲连的声音。
后世《战国策》记载:【出兵者魏,得地者赵!】
终:【翟角谋得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