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长明拿到50亿元收购资金之后,很快就组织了三个收购团队。
每个收购团队有5个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资产评估、财务审计、法律顾问等等。
在初步了解了被收购企业的情况后。
收购团队就出发前往被收购企业了。
由于排名前三的被收购目标在不同的城市。
因此收购团队分别奔赴不同的地点。
柳长明则坐镇申城市总揽全局。
收购团队到达各电池公司之后。
和电池公司的股东们各种交锋,各种算计。
一个要求提高价格,一个要求降低价格。
寻找着各种理由提价。
想方设法找到问题压价。
经过三天的反复磋商谈判。
终于谈妥了两家电池公司的收购价格。
深市鑫睿科技公司,溢价30%以,收购价格21亿元。
哈市光宇集团,溢价25%,收购价格25亿元。
在溢价达到了股东的心里预期后。
股东很快就同意了收购价格。
然而,苏省海宝电池公司则一直咬定要求溢价80%。
无论用什么理由进行压价。
对方股东就是不点头。
最后直接放弃了收购该公司。
毕竟,溢价要求太高了。
远远超过了之前预估的收购价格。
如果按照这个溢价的收购价格。
将要多付不少资金。
这时万万不可能的。
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嘛。
在这家电池公司多花了钱。
就没有足够资金收购其他电池公司了。
于是,在收购了两家电池公司后,收购团队选择了再接再厉。
奔赴其他几个列入收购名单的电池公司。
后面的几家电池公司的规模相对要小得多。
谈判的难度自然也低了不小。
只花了一天半的时间。
就决定了三家电池公司的收购意向。
最后谈妥了这三家电池公司的收购价格。
一家收购价格为2.4亿元。
一家收购价格为1.95亿元。
一家收购价格为3.75亿元。
这三家电池公司的收购价格合计都不到前面两家的三分之一。
因此,柳长明自己就决定拿下这三家电池公司。
最后报给王岳的收购报告,总收购价格54.1亿元。
已经超过了王岳给的收购资金。
幸好超过的金额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