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蒙荻还是露出了犹豫之色,拿出一副难以下决定的表情。
“这个提议虽然好,但是对于经营之事,蒙某还是不擅长,也不知道能够获利几何,不知道田公子这边能不能指点一二?”
田长则是呵呵一笑,心中则是鄙夷不已,齐国之人多善经商,而且最为推崇的就是管仲,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初与齐鲁接壤的衡山国,最为擅长制造军械,当时管仲便向齐桓公提议,用大量钱财钱去衡山国订购军械,随之军械的价格瞬间提高数倍。
如此一来,其他原本跟衡山国关系不错的诸侯国见到军械价格,涨到如此之高,纷纷望而却步,并且对衡山国此等行为十分的不耻,甚至绝交。
而此时齐国则是趁机将手中的军械,翻倍卖给其他国家,赚得盆满钵满,同时又在各国高价收购粮食,而此时的衡山国则是一心打造军械。
发现国内粮食不足之时想要买粮,却是发现无处可买,在这种情况之下,齐鲁两国联手来攻,衡山国举国投向齐国。
齐国人对于这样的事情耳熟能详,田常自然也不例外,如今蒙荻只要愿意将自己的市场放开,到时候挑动他与杨虎之间的关系对立,那就等于控制了蒙荻的命脉。
到时候一切事情都是田氏说了算,想到这里他的心中不免得意了几分,于是说道。
“此事简单,田氏将货物运到蒙邑之后,就可以在鲁国境内销售,这样一来必然获利颇丰,一切经营之事由我田氏负责,蒙子只等坐收分润即可。”
“另外就是这一次赎回俘虏的价格最好能够低一些,这样一来也算是给高相国一个面子,如此家父也好,为蒙子多说一些好话。”
听了这话,蒙荻马上就明白了田氏的打算,这样一来蒙邑的生活必需品来源,只能依托田氏,而且时间一长,就会被对方慢慢控制,果然打的一手好算盘。
他也不懂声色,既然有坏处,自然也有好处,那就是蒙邑如今百废待兴,这个时候田氏的商队前来,从某种程度上就会加快蒙邑的繁荣。
如此一来,就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发展壮大起来,到了那个时候,自然是凭借实力说话,而且蒙荻还可以借助这一段时间,逐渐在领地之内发展起来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
到了那个时候,笑到最后的是谁,那就要各凭本事了。
接下来赎回俘虏的事情,就只是走个过程罢了,蒙荻也表现的十分大度,不但用相当低的价格释放了俘虏,而且还在他们离开之时,将所缴获的甲胄,兵器以及战车如数奉上。
田常对此自然十分的开心,这一下不但让田氏有了一个稳定的财源,而且还多了一个助力,同时回去以后又能在高张面前邀功,真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回到城中之后,计然则是大笑不止,语气有些嘲讽的说道。
“主公如此作为,肯定让齐国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以为主公是怕了齐国报复,所以才会将那些兵器甲胄一并送还,从而会掉以轻心。”
“不过那田氏的提议确实高明,颇有当年管子之谋,而且手段过于的隐蔽,普通人恐怕难以察觉,不过其中的要点还是阳虎,看目前鲁国之内的形势,阳虎恐怕难以持久。”
蒙荻却是一笑,轻轻拍着桌案说道。
“我倒是希望阳虎能够在鲁国继续呆上一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田氏的手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到时候只要我们的骑兵上了规模,那么机会就来了。”
这也是无奈之举,实力不够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蛰伏,先利用田氏的财力发展势力,在这种情况之下,鲁国最好不发生动荡,要不然的话,田氏必定会继续观望。
只是几天以后,曲阜就发来命令,让蒙荻前去面见鲁侯。
蒙荻将计然找来,开始猜测阳虎的意思,虽然命令是以鲁侯的名义发的,不过如今鲁国的朝政把握在阳虎的手中,那就代表着,这是阳虎的意思。
计然皱起眉头来,开始思考对策,片刻之后,这才开口说道。
“上一次主公拒绝了阳虎的召见,这一次他又以鲁侯的名义发出这样的命令,目的显而易见是要看一下主公你的心思。”
“所以我的意见就是,主公到了曲阜以后,可以跟其他家族联系一下,让阳虎心有忌惮才行,如此,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宜跟阳虎走得太近。”
目前的情况,蒙荻也有些头疼,主要还是现在的三桓没有下定决心,要不然的话,阳虎未必敢如此的嚣张,名义上现在三桓之中,仲孙何忌的实力最大。
他还有公敛处父和子服何辅佐,不过此人有些瞻前顾后,迟迟无法下定决心,这对于蒙荻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处就是可以让阳虎继续把持鲁国的朝政,给他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因为阳虎一旦倒了,接下来鲁国内部肯定会进行权力分配。
到了那个时候,蒙荻能够获得多少好处,全看自己的实力,另外就是齐国那方面,肯定也会想尽办法,限制他的发展,到时候就是内忧外困的局面。
所以最为符合蒙荻利益的就是,在鲁国内部形成一种僵持的局面,时间越长越好。
思前想后,蒙荻慢慢的有了一个想法,于是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一次到了曲阜之后,我先去拜见季孙斯,然后去见阳虎,到最后再去见鲁候,至于最后会是什么一个结果,那就要看他们的表现了,如果实在不行我就支持阳虎!”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齐国人对我已经起了戒备之心,在这种时候阳虎不能倒台,要不然的话与我不利,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骑兵还没有成型,人手太少经不起折损。”
计然听完之后,忽然开口说道。
“主公这一次到了曲阜之后,如果局势能够掌控,可以顺道去一趟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