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里,麦小苗负责部署系统,优化模型,李老三接手了周至负责的联络沟通那部份工作。
而周至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智能终端研发管理,配套costs系统研发,流程质量管理系统移植,航天基地适用性改造等工作上来了。
好在在李老三“最多直接管理十个人”的理念贯彻下,两个小组的管理工作相当高效,加上配置人员的能力水平和系统改造基础本来就很好,因此进展非常符合预期。
只用了九十天,智能终端研发成功,样机在经过国家部委严格测试之后,进入了量产阶段。
这个智能终端最终以“银河”作为品牌命名,之所以被冠以这个名号,被国家部委严格测试,根本原因就是部委看上了它作为银河超级计算机外设的强悍功能。
银河智能终端能够适配unix为底层内核的绝大部分超算,大中小型机,服务器,配合costs图形化界面,类似windows的各种视窗控件和鼠标控件,强大完善的外设驱动程序库,功能全面的文档编辑软件,内嵌的java应用程序平台,可以使之成为良好的人机接口,成为核心系统,外接设备,操作人员三方之间的良好适配操作平台。
这是全世界独一份,说白了就是将主流的服务器指令操作平台变成了服务器视窗操作平台,把复杂的,需要专业人士操作的指令系统,变成了简洁的,普通人都可以使用的图形化操作界面,并且通过costs实现系统资源调用,共享,多人并行操作等继承自unix的特有强大功能。
这个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机构而言。
如果采用分布式的部署方式,就需要开发出一个前端系统,一个后台系统,前端系统部署在每一个机构的操作电脑上,数据交换的方式是b2b的方式,容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不说,维护工作更是海量的工程。
比如系统升级后,每一台电脑都需要将前端系统更新一遍,没有及时更新的系统可能就会出现无法使用,甚至干扰后台系统运行等问题。
但是使用costs和智能终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costs本身是一个多用户系统,所有程序都部署在安装有costs的大中小型机或者服务器上,当前生产系统只有一套,所有的用户通过部署在自己工位上的智能终端,调用位于服务器上的登录接口,使用自己的用户在同一套系统里工作。
这种工作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数据的唯一性,因为只有一套系统一套数据,就没有分布式系统带来的前端后台数据不统一的问题。
当有一个用户对数据锁定操作的时候,其他用户是使用不了这份数据的,需要等到解锁之后才能操作,这样就保证了唯一性。
其实就是维护的便利,因为只有一套系统,系统管理员只需要对一套程序进行升级维护,一旦升级完成,所有用户再次登录系统,看到的就是新界面,不用像分布式系统那样一台台地升级。
最后的好处就是管理的便利,因为所有用户的行为都可以很方便地在系统里进行跟踪,留日志,做行为分析,比如可以用登录时间作为原始考勤,比如根据用户在系统中的操作动作和滞留时间来判断员工工作量的饱和度,或者判断出一些操作流程的冗长,复杂程度,以便后期进行优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