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02 给柱子介绍对象(1 / 2)作家qyFqWh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02 四合院

下楼来到车棚,老周家有两辆自行车,并不是后是大家熟知的飞鸽、凤凰、永久。这个时期国内的自行车产量很低,后世的二八大杠这个月才在沪下线,战争结束没几年,路上的自行车大部分都是抗战、内战时期缴获的。

一辆山口平把28型直梁,前后鼓刹,还带了个车灯,虽然亮度可怜。还有一辆是屈井公司生产的军用自行车,长得很怪异,车头一个灯,前叉上还有一个灯,带一个6V8瓦的发电机,现在还能正常使用。前轮特别的粗,挡泥瓦上还有个特殊的货架,听说放榴弹炮用的。

其实现在的自行车还比较便宜,产量虽然不高,但是人们的购买欲望也不高,永久的的自行车卖158,还不要自行车票。等到了59年才会出现自行车票还有手表票,到了62、63年三转一响的价格会到一个高峰期。周叔把袋子绑在前面的货架上,骑上车之后小卫坐在后座上就出发了。

一路上断断续续的跟周叔吹着牛逼,周叔的父亲角色类似于夏东海,讲道理会说话还很开明,其实这个年代的人们的思想还是挺开放的。这一路要骑4、50分钟,小卫又想起来第一次见聋老太太。

那时小卫穿越过来还没几个月,有一次跟卫父去单位玩,正巧发过年的东西,老卫下班的时候就带着小卫给聋老太太送去了一部分。刚见到聋老太太的时候小卫真没意识到这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的“禽满四合院”,直到后面何大清下班回来,这张脸太有辨识度了。

聋老太太一家在八国联军时期被打死了不少,那时老太太还是个小姑娘,后来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陪嫁了套四合院,再往后两人开了座酒楼。老太太娘家姓谭,就是谭家菜的那个。两口子有两子一女,还收了两个徒弟,本来日子不错,但是女儿小时候走丢了,大儿子后面也被日本人打死了,丈夫受不了刺激一病不起,没几年也去了。小儿子想要报仇参军去了,不是红军,时间位置都对不上,但应该也是死于抗战,从那以后就没回来过。

这本来和卫父没啥关系,毕竟那些年死的人太多,顾不过来。但是卫父和周叔在翼南开展敌后工作的时候,手下有个排长因为在京都有亲戚被派去收集消息去,没错这人是老太太娘家外甥,在京都待了几年工作开展的很不错,日本投降的时候才撤回来,归队时老太太的小徒弟也跟了过来。老太太是人精,潜伏的那几年很清楚这外甥是干啥的,对于外甥很是照顾,平时也给打掩护,可惜后来外甥和小徒弟打泰源的时候战死了。

老卫和周叔知道有这位,一年有空也会过来2趟。就小卫观察,这老太太平时挺和善,但人老成精,狠起来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到了四合院快7点半了,巷子里面也没啥人,天太冷,都窝家里面了。这院子是个挺宽敞的三进四合院,在那南锣鼓巷附近,就是故宫后面。

宽度有23、4米,深度也有50来米。因为晚晴时期就做出租房了,建筑格局改了不少。照壁给拆了,前院后院一共加盖了三间房。

进了大门右侧是阎老师家的房子,这原来是个门房,前院左右两侧各加盖了一间,因为也是同种风格的屋子,并不显得突兀。大门左侧是一排倒座房有5间,每间都和阎老师家的差不多大小,3米宽5米深。

进了垂花门是内院,垂花门两侧原先是游廊,被改建成4间住房,每间略小于倒座房,正对着门的是正房,有11米宽6米深,左侧是一间6*5的耳房,右侧是一间3*5的小耳房,在往右侧就是通往后院的通道。两侧的东西厢房都是10*4大小,不过都被分割成了两户,每个厢房靠近游廊一侧还带了个3.5*3.5的厢耳房。正房和厢房的高度都很高,做成复式也不会压抑。

后院就是一排后罩房,有7间,大小和倒座房差不多,院子最左侧也加盖了一间。整个院子里面住了18户人家,电视剧里面的主人翁这时期也都住了进来。

四合院原先是聋老太太的私产,解放时想给办经租房的,但是老太太看的明白都捐给街道了,自己还有大徒弟何大清都租房子住,街道也只象征性的收了每月两块的房租,要知道阎老师那两间小房子每个月都要3块。

说下剧情里面的主要人物,阎阜贵前面说了住前院,解放前是个记账先生,51年才去学校当的小学教员,今年的小学教员工资分为19级,从最低的16.5到最高的75.9,除非是大学毕业否则绝大部分小学老师到退休都拿不到50块,阎老师现在拿12级工资每月31.9,这时小阎解娣已经出生了。幸亏阎老师一家解放后一直都居住在城里,前段时间登记粮食关系的时候都属于城市户口,每个月都有便宜的商品粮吃。

与之相反的是贾家,贾家解放前是白铁匠,外面有个店制作白铁壶、水桶之类的,解放时按成分应该是小资产阶级。

额,现在居民是划分成分的,农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城市居民成分则从高到低主要有以下几类:1、民族资产阶级 2、小资产阶级(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 3、半无产阶级(店员、小贩等) 4、无产阶级(工人、职员)等。

贾家在京都解放前几个月的混乱时期跑回农村了,因为还留着两分地,被询问的时候就说一直在城里打工,所以就被划归了贫农还给分了几亩地。后面轧钢厂扩建,易忠海跑去农村通知的贾东旭进厂,贾东旭就回到四合院租了半间厢房,但是贾张氏因为分了地一直呆在农村,后面贾东旭结婚了也只是让秦淮如经常来城里住几天,平时还是在家务农,不过离的近来回也方便,才30里路的样子。

这两年农村的日子还可以,地是自己的,进了城还得再租一间房子。特别他们一家的成分好,在农村也没人敢欺负她们。结果今年开始紧缩城市人口,再想办京都户口就难了,就算户口迁了过来粮食关系也办不下来。

再说易忠海,对贾东旭非常的好,好的有点不可思议。听说易忠海年轻的时候在贾家的白铁匠铺干过一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年少时爱慕过贾张氏。后来贾东旭父亲死的早,易忠海自己又生不出来,就有了某些想法,让爱慕对象的儿子给自己养老?

现在京都还没实行八级工资制度,易忠海40来块的工资,和一大妈租了中院的半间厢房住,易忠海和贾家民国时也是一直租住在此的。小卫认识的易忠海算不上什么道德圣人,院子里面就对贾东旭和老太太照顾。

想想也是,后面易忠海为什么半夜偷偷的给贾家粮食,不就是因为不想其他人知道嘛,他只想帮助贾家,帮助其他家的时候并不大想出力。至于为什么照顾老太太,因为小日本占领京都时期是老太太收留了他们两口子,院子里的老人不少都呈老太太的情。

何大清,聋老太太丈夫的大徒弟,不是从小收养但也是当作半个儿子养。何大清自己也挺孝顺的,这十来年一直照顾着老太太。这人有脑子、聪明也会算计,但是胆子小,做事有点逆来顺受,最近农村的成分不好又被翻后账了,何大清整天胆颤心惊的。

院子里面好几户都租住了2、30年,何大清之前是个掌柜不少人都清楚,怕被秋后算账。这不,最近搭上了个外地的寡妇想要跑到一个都不认识他的地方去。

他儿子傻柱,可惜长了张嘴,都说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傻柱这张嘴可没少得罪人。做事怎么说呢,比较浑,经常一付老子天下第一的模样。幸亏他老子把傻柱这个外号叫开了,别人都把他当半个傻子,不想跟他一般见识。不过傻柱不傻,起码整别人的时候不傻,就是缺根筋。

贾家结婚的时候在院里办的,当天小卫也跑来凑热闹,想看看年轻的秦淮如长得啥样。确实长得不错,很润,不过要说长得的多好也不至于,毕竟要干农活,风吹日晒的,皮肤没有剧里面的白净,倒是眼睛挺勾人。小卫还特意注意了傻柱,傻柱当时真傻了,两眼都直愣了,小卫估计从那时就有了想法。至于何雨水,现在还小,看不出来以后啥样子。

刘海忠,不知道该怎么说,因为知道老周是个小官,小卫这么小都拍他的马屁,害的小卫都不意思跑来看戏了。现在老刘家的老二老三还小,也没开始挨揍,不过官迷的这个属性已经显露无疑,刘海忠在后院租了两间房,一会说不定还得尴尬一回。

周叔带着小卫一路走到后院,敲了敲老太太家的大门“来了来了,谁啊?”传来了一阵男声,何大清打开了门。

‘何大哥“周叔打了声招呼。

‘周主任,您来了啊!”说着,何大清让开位置,看见后面还跟着的小卫“明子,跟你叔出来串门了。”

‘何叔,这不是老长时间没来吗“小卫说着跟着走了进去。

‘谭姨””谭奶奶“叔侄俩两说着走到老人身旁。

今年聋老太太60出头,身子不错,腿脚灵活,头发大部分还是黑色的。估计是日本人被赶跑之后大仇得报,想开了。

‘谭姨,最近身体咋样?”

‘好!好!能吃能喝的。”

‘那就好,天冷了,别着凉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