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天灾,百姓缺粮之际,门阀士族便哄抬粮价,将本就虚高的粮价抬的更高,让百姓买不起,只能倾家荡产以求糊口。门阀士族要做的,就是在百姓倾家荡产之时收购他们手里的土地,再等到他们难以为继之时,伸出援手,将他们变为家奴。
还未等他看完,鱼弘志忽然问道:“太宗贞观十三年,大唐有户三百余万,人一千两百多万。武周神龙元年,大唐有户六百多万,人三千七百多万。玄宗天宝十四年,大唐有户将近九百万,人口五千多万。而至文宗,只剩不足五百万户,你可知这些人口都哪里去了?”
面对这个问题,鱼恩的第一反应就是土地少了,战争多了,国家衰落,人口自然就会锐减。只可惜他想的远没有老太监多,更没有些奏疏的人全面。
继续往下看鱼恩才恍然,原来人口少这么多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失去国土与土地,而是黑户。
奏疏上写的明白,百姓土地被兼并过后,为养家糊口只能去门阀士族家里做客户。可是客户需要缴纳高额租金,一旦年景有个风吹草动,田地未能丰收,家里仍旧难以为继。
反而那些甘愿变成家奴的百姓,无论风调雨顺,还是天灾人祸,门阀士族都会让他们吃饱。而且家奴还有一个好处,不用交税。百姓甘愿沦为家奴后,一般都会销户,由户主统一缴纳赋税。若是户主嫌家里的家奴太多,想偷税漏税怎么办?那就少登记些家奴,让那些家奴变成黑户,没有户口,朝廷自然无从征税。
两下一比较,许多失去土地的百姓宁愿选择当家奴,也不会去选择当客户。
怪不得那些老家伙都把他的文章奉若至宝,在皇帝面前使劲儿夸赞,原来自己正中那些人下怀,给他们名正言顺收拢家奴的机会。
见他这幅模样,鱼弘志也不好过于责难,只能轻声安慰:“陛下金口玉言,事情已经拍板,为今之计只能严加监管,莫让那些人做的太过分。”
说完又叹息一声:“家奴也总比饿死好。”
最让鱼恩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奏疏看到最后,落款上的人名居然是郑注,那个素未谋面的便宜父亲。
“叔父,这,这……”
看见他吃惊的表情,鱼恩笑着问:“很吃惊是不是?咱家说过七宗五姓是你父亲最强力的支持者,为啥你父亲还会写这篇奏疏?”
见鱼恩点头,老狐狸目光远眺,似乎陷入回忆中。
“那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写这篇奏疏的时候,你父亲还不是封疆大吏,只是节度使幕僚,咱家也不是太监,只是个落魄书生。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两个走上两条不同的路。你父亲想借七宗五姓的力量登巅,再回过头来治理门阀士族的隐疾。咱家则认为他有些异想天开,多半会偷鸡不成反蚀米。所以咱家选择向皇家靠拢,只有皇家为统治千秋万代,才能有彻底根治的决心。只可惜,事到如今咱家也不知道究竟是他错了,还是咱家错了。”
从回忆中回过神,正视鱼恩,老狐狸终于问出他最关心的问题。
“现在咱家只关心一件事情,你所说占城稻之事是真是假?光是真腊国这个名字便让咱家苦寻许久,你是如何知道的那么清楚?”
脸色很端正,完全没有笑意,声音也很正式,这还是鱼恩第一次见到他如此正襟危坐的模样。
“西市有许多胡商,鱼恩落魄时最喜欢听他们谈论各国风土人情来消磨时间。占城稻之事,鱼恩有绝对的把握。只是有一个难题,如今南诏不臣,运送良种恐怕有些难。”
胡乱编撰的借口,显然没有太大说服力。听到后面的时候,鱼弘志甚至双目微眯,直视鱼恩,仿佛要看透他的心。
鱼恩哪里能不明白老狐狸心中想的是什么?他是害怕自己以运送艰难为借口,造个占城稻谣言画饼充饥。
“叔父自可派人去查证,只是有一点要注意,需找真腊国人,或安南以南商人才可。”
说完忽然想起来这种商人长安城还真不太好找,急忙又补充:“广州或许能多一些。”
也许是目的已经达到,也许是真的困了,听完这句话,鱼弘志打了个哈欠,随口说道:“你先回去睡吧,咱家也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