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低重力的影响是无法忽略的,除了必要的维生素,还需要锻炼保持骨骼健康。
“丁博士,您的状态怎么样?”
“我?你们不需要担心我的状态,我很好,立即就能工作。”
不过他沉重的脚步显然出卖了虚弱的身体,格列维奇瞥了一眼跑步机显示屏,才运动两分钟。
好吧,丁仪又不是专业航天员,身体素质不用那么较真。
“额,我们想问您,是否现在就释放探针进入木星大气层?”
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但质量是太阳系其他行星加起来的两倍还要多。
这样庞大质量的气体浓缩在一起,大气层会有多稠密?
足足3000公里厚的大气层,几乎可以塞下月球,人还没落下去就会被压成肉饼。
即使是人类用金属合金和纳米材料制作的探测器,也几乎不可能穿透大气层,更别提到深处开采金属氢了。
但一切并不是毫无转机。
既然是气体行星,那么在星球表面就会形成风暴。
木星表面的风暴有多大?马薇最先看到占据视野三分之二的大红斑就是它形成的风暴。
大红斑在研究人员看来已经存在了接近一千年,虽然现在看起来在减弱,但也至少要几百年才会小时。
大红斑看起来流动极其缓慢,但这是在几万公里外进行观察。
如果把情况带入木星表面,那情况就会截然不同。
最边缘的风速达到了惊人的430公里以上,大红斑一个气旋就扰动了整个木星的大气。
这样强烈的风暴自然会影响内核,原本在木星中心附近才可能形成的金属氢和其他固态物质就会被气流带到外层,一些“小”颗粒甚至会被吹上大气层。
说“小”,实际上一颗的大小也不会小于一颗陨石。
“探针”是根据它的形状取的名字。
为了尽可能在木星表面探索更多区域,滞留更久,探针采用了细长的流体构型,外壳采用坚固的钛合金和覆盖表面的纳米材料。
即使这样,最多半个小时它的外壳就会被大气磨穿,哪怕没有,电磁波也不能到达更深的地方。
每一枚探针都极其珍贵,爱因斯坦号带的20枚探针价值不比飞船的聚变发动机低多少。
如果运气够好,探针发现了某一区域存在的金属氢碎片,爱因斯坦号就会改造剩下的探针,前去捕捉,然后带回样本进行研究。
丁仪扬了扬眉毛,然后说道:
“那是气象学家决定的事,除非你们发现样本,否则我能做的就是帮你们建设营地和浪费核聚变的电力。”
捕捉和探索金属氢自然不是单纯赌运气,而是要先分析复杂的大气运行,然后专家得出可能性高的区域才去探查的,要不然区区20枚探针哪里够?2000枚都不一定能找到。
船员们总是对他过于尊重,什么都要来问他。
不再理会格列维奇,丁仪结束短暂的锻炼。
他要去飞船前部好好观察一下木星,在开始工作之前,他就是个闲人,与其瞎操心不如来看风景。
另外对于欧罗巴冰下海洋有生命的说法他很感兴趣,如果真的产生了复杂的生物或者是智慧生命体,他就可以开个新课题了。
什么?他是物理学家,而不是生物学和社会科学家?
反正物理学没盼头了,学一点其他知识很难理解吗?
如果真的能发现与地球生命不同的生命体,没准对于了解三体人也能有些帮助。
看着吹着口哨飘远的丁仪,格列维奇苦笑着摇摇头。
别看他还是个副舰长,但实际上除了丁仪那几个大科学家,其他人都是去给他们做苦力的。
建设营地不能全靠机器人,飞船修正、燃料基地寻找、地球随时可能补充的探测任务...
接下来的9个月会无比繁忙,待在飞船上是为数不多能放松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