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季秋话语后,关长生语气有些沉吟:
“先生此去,可需要关某随行?”
关长生此时的武道修为,已经可以说是立于先天巅峰了。
只要金刚境不出,那他自忖将不弱于任何人!
对此,季秋却并没有应声下来,而是淡笑摇头道:
“不必了 长生虽远行千里,到了这幽州之地,可追杀于你的那金刚境高手,可未必就已经放弃了。”
“若是往青冀二州而行,保不齐那人觅得消息,还会继续来寻你。”
“此行我带着些弟子前去便可 先生就暂且留于这范阳地带,替着我照看一下那些孩子吧。”
季秋此言出,关长生眉头轻皱 似是想起了往事,于是语气变得有些低沉:
“先生说的有理。”
“那就待我再磨练磨练武道,等到成就金刚之时,就去与先生一道行走天下。”
“到了那时,这天下,当再无我不可去之地!”
一年多了,季秋也晓得关长生得罪的仇家究竟是谁。
如今大炎天下,有四姓七脉世家最为尊贵,分别是袁氏、杨氏、王氏、崔氏。
其中杨、王、崔又各有两地顶尖氏族,因此共称为四姓七望。
而关长生于司州故乡所斩的,正是太原王氏的嫡系,其脉出了名扬天下的大儒,又有武道成就金刚的高人坐镇。
追杀于他的 就是那王家的金刚宗师。
可那等人物,显然不会将所有目光都盯在关长生身上 尤其还是在其已经远遁千里,早已杳无声讯的情况下。
但若是关长生再冒头的话 那可就说不准了。
所以季秋也是为了他考虑。
以现在太平道的发展状况 还有自身的修为来考量,还不宜和这些世家大族正面对上。
时机未到。
因此,在与关长生三人短暂会面后,季秋毫不拖泥带水的,便离去了。
此时,正值大炎承平七年。
大炎起兵扫平北羌叛乱。
同年,青、冀二州,有旱疫交加频生。
...
季秋今年不过十九岁。
在模拟之时,他于这个年纪之中,正遍游天下,看尽世间疾苦而无任何方法,只能孤身一人寻觅济世良方。
但是现在,却不一样了。
如今太平道门下,有授法弟子一百三十七人,修武门人八百余名,信徒数以万计,遍布整个幽州。
再加上经营至今,素有名望的缘故,太平道的驻地,也已不止只有那范阳县的可怜院落了。
有各处地方官吏与大族,在见识过太平道的手段与教义后,都大方的在治下划出了一道属于太平道的道场。
地方虽然不大,但也足以支撑日常运行。
将一大半的授法弟子,都派遣去往其他州郡,宣扬太平教义后。
季秋准备妥当,就欲去往青冀二州。
沿着官道南下。
太平道门下的弟子,都已被季秋做了合理派遣,是以眼下他此行只独身一人,一袭单衣,并没有带什么门人跟随。
如今的季秋三道同修,且都有了不浅的造诣,除非是二境高手下山而来,不然根本不会有人能对他起到什么威胁。
因此一路之上,倒是也没有出现什么意外。
但,当他走到了幽州南部这些多山地带时,却是叫季秋见到了些意想不到的变故。
幽州南境,一处县城下的小村镇。
季秋看着才受劫掠不久,正是满目狼藉模样的小村庄,面色隐有难看之色。
幽州地处苦寒北境,再加上这个世道,因此聚于一处,呼啸山林的山匪之辈颇多,尤其是这些山高险峻,兵卒难入的地界,则更是如此。
关于这点,季秋是知晓的。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太平道不过才刚起步,竟然就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于此山高路远之地为非作歹,坏他名声!
“老丈,你可确定你说的是真的?”
年轻道人看着眼前颤颤巍巍,还未缓过神来的老者,声音含怒。
“是...是的。”
“那些前来劫掠我等苦寒小民的贼人,正是举着太平道的旗号,说...说是太平道麾下的人,打着大贤良师的名声,将我等用以果腹的粮食全都抢夺一空!”
“期间发生冲突,还以刀兵伤了好些个人,以武力震慑于我等!”
“那可都是我们这里仅剩的粮食啊!”
这老人本来有些畏惧季秋一身黄衣,头戴黄巾的装饰,毕竟方才那些手持刀兵,凶神恶煞之辈,就是这般打扮。
但当季秋施展符箓,以灵气将那些带着伤势,甚至留下重伤的平民都给治愈之后,这老人似乎也看出了季秋与那些贼人不是一伙的。
于是,他当即将先前的遭遇全盘托出,语气中带着愤怒。
从他的话语中,季秋可以得知,那是一行百人山匪团伙,就居于深山寨子之间,占地为王,呼啸一方。
而且这百里山脉间,似乎像是这等行为者不止一处,其中还分有首领等辈,疑似有武力傍身。
他们不敢去冲击县郡,平素里就专门捡着些小村小镇,做些劫掠勾当。
随着太平道的名声广泛传扬,其中首领似乎对此也颇感兴趣,嘱咐着麾下之人头戴黄巾,以太平门徒的身份行劫掠之举。
太平道教义,那是导人向善,倡导杜绝不公的治世之法。
上至王侯公卿,下至三教九流,季秋都没有任何身份歧视,只要是愿意追随于他,便都可以。
可落在这些贼人的耳目间,竟能歪曲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