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九十章 米国的建立(九)(2 / 2)陈健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将之统称为“戴维斯巴芬水道”,同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航行到“戴维斯巴芬水道”的尽头后,威廉巴芬和后来的探索者们,将面临一个新的方向性选择。

地理上看,“北极群岛”在这一位置,被分割为了明显的两部分:一部分是巴芬岛及其以西的南部群岛。

一部分是以埃尔斯米尔岛为核心的北部群岛。

1953年,为纪念21世纪仍在王位的,英国女王“”加冕王位,后者又被单独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群岛”。

现在,北极探险家们最起码有两个选择。

首先,是向北由“伊丽莎白女王”群岛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水道穿出。

该水道的名称在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和丹麦格陵兰岛后归属丹麦两国,共同认证为“纳雷斯海峡”,又译内尔斯海峡,以纪念1875年,首次成功通过这条,艰难航道的英国殖民者“乔治纳雷斯”。

这条航道之所以艰难,在于它仅仅在每年8月前后的几周时间里,才具备可能的通航条件。

之所以说可能,是因为即使在这段最温暖的日子,大部分时候,还是需要借助破冰船才能航行。

考虑到海峡入口处的纬度,都已超过北纬78度,出现这种情况完全不让人意外。

很显然,对于17世纪的殖民者来说,从“内尔斯海峡”穿过,是几乎没有可能做到的。

另一选择,则是向西进入“伊丽莎白女王群岛”与巴芬岛之间水道。

相比之下,这条水道的纬度要更低些。

既然我们从天帝视角发现,北极群岛在这个位置上被一分为二,那么这两者之间,必然存在连续的分割线。

而这条分割线,应该就是“西北航道”的主线了。

有趣的是,如果以这条西向水道为轴线,审视北极群岛南北两部分的话,其轮廓颇有点,像是一只飞蛾的两只翅膀。

诗意点的话,我们可以将之命名为“飞蛾水道”。

然而,当年航行至此的威廉巴芬,对是否存在“西北航道”,已经不再抱有信心。

他并没有再尝试打通他“飞蛾水道”。

在这个探索方向,这位出身卑微的殖民者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将位于巴芬岛北部的水道入口,

以资助人之名,标注为“兰开斯特海峡”,这也算对投资人有个交待。

在后来的历史中,这条刚刚被我们命名的“飞蛾水道”,又加入了两个新名称,包括中段的“梅尔维尔子爵海峡”、西段的“麦克卢尔海峡”。

从“飞蛾水道”穿出,就意味着离开了“北极群岛”,其与“白令海峡”之间的直接距离,约为900公里。

横亘之间的海域,被命名为“波弗特海”与“楚科奇海”。

前者的名称,源自于19世纪的着名水道地理学家,曾任职北极理事会会长的法国人“弗朗西斯波福特”。

后者的名称,则来源于生活在亚洲最东部,白令海峡西侧的原住民楚科奇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